清明臨近,又到思親最濃時。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已逝親人再“見”一面成為可能。近期,AI“復活”已逝親人生意火爆,有店鋪日售100多單。
所謂“AI復活”,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逝去親人的文字描述、圖片、視頻和聲音資料輸入AI算法模型,模擬生成一個數字人形象,擁有逝者的性格、記憶、圖像、視頻和聲音,業內人稱之為“數字陪伴”或“AI數字永生”。
技術與情感碰撞出了新的市場。記者注意到,市面上主要有兩類“AI復活”產品,一種是整體數字產品,制作的虛擬形象可交互,可以用逝者的聲音進行實時的交流和對話。費用相對更高,一般在幾千元至十幾萬元不等。另一種為“數字遺照”,可令逝者的平面照片、視頻動起來,門檻較低,使用Pika、阿里的EMO等現成的AI工具即可做到,費用在幾十元到幾百元。
電商平臺上銷售的多為后者,且有著不錯的銷量。這些店鋪聲稱“只需一張照片+一段錄音,便可讓你愛的人永遠陪伴你?!狈諆r格視內容而定。某商家介紹,讓人物動起來需要20元,定制人物說話內容需要50元,模擬人物說話聲音則需90元。該商家強調,如果做得不像可以重做。
“我們這款服務剛上線不久,大概只有一兩個月時間,平時生意不多,最近清明節快到了,生意一下子多了起來,昨天一天就接了100多單,都是‘復活’親人的?!痹撋碳医榻B。
王燕(化名)就是其中一位顧客,她的丈夫三十多歲就因病早逝,父母一度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王女士通過AI技術讓丈夫與父母再“見”一面,“老兩口很想再看看兒子,即便知道那是不真實的,還是想再多看一眼,再多聽他說句話,對老人來說也算一種慰藉”。
隨后,王燕支付90元并提供了丈夫生前的錄音和照片,半天時間就收到了制作完成的短視頻。王燕坦言效果并不十分逼真,人物面部比較僵硬,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寄托。視頻里,丈夫微笑著叮囑她和父母好好生活,短短20秒,他們看了50多遍。
在網絡平臺,AI復活親人已經形成相關產業鏈,除了電商平臺,短視頻平臺上有許多通過發布視頻吸引目標客戶的代理商,還有“收徒”傳授AI復活技術的培訓班。
如今,“AI復活”技術也出現在了殯葬行業,杭州某陵園開通此類服務,成功用AI還原一名96歲逝者的音容,讓家屬與逝者“溝通”。
“AI復活”中的商業、法律與倫理
前段時間,一些網絡博主使用人工智能AI技術“復活”已故明星引發廣泛關注,爭議不斷。有些人表示歡迎態度,也有不少人較為謹慎。
人們應當如何對待被“復活”的人?怎樣的交流才是“健康”的狀態?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如何區分?其中蘊含哪些法律風險?“AI復活”引發的一系列爭議亟待解答。
市民心愿:即將當爸爸的他想讓媽媽“復活”
生者與逝者之間,告別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吳文隆的眼中,“AI復活”技術的出現,讓這場告別有了“重逢”的可能。
2011年,母親的突然離世讓15歲的他早早嘗到了生離死別的痛楚。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13年,歲月沖淡了痛苦,但帶不走這份歷久彌新的思念,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還常常出現在夢中。
“我希望把我媽媽‘復活’一下?!眳俏穆÷曇暨煅柿?,“她走的時候,我還太小,很多事情,我小時候跟她說過的話,我長大以后要帶她做什么,都還沒有做?!?/p>
因為母親早逝,他錯過了許多與母親相處的瞬間?!拔医Y婚的時候,我就很想(有機會)告訴媽媽,我結婚了?!彪S著,生成式AI技術日趨成熟,吳文隆萌生了“復活”母親的念頭,四處打聽能夠承接該業務的公司。
“我希望讓我母親‘活’過來,把我以前說過的話實現,帶‘她’去完成一些事情?!睂δ赣H,他還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現在我馬上要當爸爸了,我很想告訴她,我會像以前你跟爸爸照顧我一樣,把這個孩子照顧起來,把他養大?!?/p>
大學教授:AI從模仿形象到模仿思維
溫州大學元宇宙與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長陳昂表示,從技術層面上看,ai“復活”技術早有應用,前些年就有讓已經去世的一代歌后鄧麗君再度登臺,五官栩栩如生,令人驚嘆。時至今日,技術發展更上一個臺階,簡單的人像復刻已經比較容易實現。
陳昂介紹,以溫州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為例,院內有一百臺單反相機組成的相機矩陣,瞬間就可記錄100張不同角度的相片,幾萬個數據信息,包括立體信息;再加上動作捕捉裝置和面部裝置得到的動作,經過軟件處理和鏈接上人工智能大模型,一個能對話、能做動作的虛擬數字人就產生了。
“如果要達到數字人以假亂真的效果,需要更高的建模水平、人工智能水平和訓練,例如要提取對象的說話習慣、思維方式和口音等進行訓練,這樣的數字人才會逼真,才更加智慧,能類似于真人一樣與你對話。”
在他看來,生成式AI技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模仿人的語音語調到模仿人的思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屆時“數字永生”也有可能實現。“技術發展很快,有人在研究把人的思維導入到電腦、云端;若真能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就脫離了肉身的生老病死?!?/p>
他認為,要重視ai復活技術與倫理道德的沖突問題,科技發展速度太快,倫理法律建設跟不上,也有可能導致失序?!癆I技術和其他高新科技一樣是服務于人的,它的發展必然會帶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對于那些人性本身的缺陷導致運用技術運用不當,是應當警惕,若措施得當,是可以避免的?!?/p>
心理專家:把AI人看作另一塊“墓碑”
市七醫兒少心理科科室主任、主任醫生程郎朗表示,從心理層面上看,AI復活親人有利有弊,可以作為緩解心理創傷的一種輔助手段,但具體運用也要因人而異,不能過度沉湎,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程朗朗說,許多人在經歷親人去世等重大打擊后會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一些人會在一段時間內自愈,也有人很難走出陰影。甚至像知名音樂人包小柏一樣,女兒去世后,很難走出陰影,因為有一段頭發是曾經天天觸碰過女兒額頭,出現這種極端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AI技術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宣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