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潘兆民指出,自從“214惡性撞船事件”發生后,大陸民間、網絡社群對臺灣不滿的聲浪高漲,若由民進黨當局持續采取對抗的調性,臺灣的未來恐怕堪憂。而馬英九在兩岸緊張之際帶領臺灣青年參訪大陸,是一個讓雙方緊繃氣氛和緩的好方法。馬英九畢竟是前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部分臺灣民意,尤其是認同兩岸和平、和諧、共同發展的民意??梢酝ㄟ^馬英九訪陸,向大陸傳遞和平且正面的訊息,將臺灣的反戰、和平、兩岸友好的民意傳遞出去,兩岸彼此有望增加善意、阻止敵意螺旋。
臺灣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兼院長張執中表示,馬英九這次訪陸,對于兩岸情勢的和緩應該都會有正面效果。因為馬英九一向主張兩岸必須交流,而且從馬英九的政績以及過去經驗來說,馬英九是有這樣的條件來扮演一些角色,至少對當前的兩岸現況,會有示范效果。大家還是可以相信通過交流增加兩岸相互了解,這就是交流的意義,當然樂觀其成。
去年馬英九陪同訪臺的大陸學生到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交流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資料照
臺灣民眾黨民意代表張啟楷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兩岸本就應該多交流、多對話,特別是從“214惡性撞船事件”后,兩岸關系有點緊繃,不要說是馬英九,就算是臺灣民眾能多去大陸交流、多對話,本就是一件好事情。兩岸現在溝通渠道中斷,海協會、海基會也沒有溝通,馬英九赴陸或許有助于兩岸關系的紓解。
香港“中評社”分析,馬英九二訪大陸有四大意義存在:一是此行傳遞兩岸和平訊息;二是尋回兩岸認同,此行馬英九將出席祭黃帝陵大典,象征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意義;第三,以馬英九個人來說,他展現了有意承擔兩岸和平使者大任的決心;第四則是以馬英九所代表的國民黨來說,馬此行是幫助國民黨重新擦亮兩岸溝通渠道金字招牌,對于未來可能面對更兇險的兩岸局勢更具意義。
“民進黨批評馬英九會把自己路堵死”
民進黨黨團干事長吳思瑤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而針對馬英九訪陸,毫不意外,民進黨民意代表第一時間還是“扣紅帽”。民進黨黨團干事長吳思瑤狂酸國民黨“以為是組團看電影”,還帶風向,要馬英九“不要傳達錯誤訊息”、“不要幫大陸的腔,扯臺灣后腿”。
臺灣《中國時報》對此直言,民進黨其實害怕馬英九和國民黨去化解兩岸的爭端,讓外界看到自己在兩岸政策上的無力與無能。評論指出,兩岸要確保和平,除了避免正面沖突外,最重要的是要彼此釋出善意,更要防止不當的言語挑釁。值此兩岸情勢緊張,賴清德即將上任之際,無論是誰、無論何種渠道,只要有助兩岸放下敵意,臺當局都應鼓掌歡迎,何況通過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互動,不僅能讓兩岸多一分情誼,還能為未來多一分避免沖突的機率。
520即將上任的賴清德、蕭美琴被大陸定性為“雙獨組合”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島內政治評論員陳淞山認為,民進黨批評馬英九訪陸是自打嘴巴、自我矛盾的做法,不用對馬英九進行政治扭曲解讀,如果希望兩岸有更好往來,更正向格局發展,不應該把政黨、對手打成“親陸”等污名,這樣做法是不對,“也把自己路堵死”。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對于賴清德上臺后的兩岸政策方向,會更艱難、也更緊縮。
陳淞山指出,賴清德520即將要上任,既然馬英九愿意帶著青年到大陸交流,賴清德可以在馬英九出發前,與馬正式溝通。請馬英九代為傳達臺灣聲音,讓兩岸有更好發展可能性,希望逐步往和解路上走,可以開大門、走大路的臺灣政局,不失是賴清德可以處理的空間。
中國國民黨桃園市議員李柏坊認為,民進黨“抹紅”別人已經是常態,每次只要“在野黨”跟大陸做一些交流對話和互動,都會被民進黨扣上“紅帽子”,但其實不應該如此。民進黨當局若能少用點政治,多用點人道角度來思考,“214惡性撞船事件”應該早就和平落幕了,而不是像現在搞到兩岸關系緊張,若因此讓兩岸引發更大沖突,對臺灣總是不好的;兩岸之間總要有來有往,互相交流參訪總是好事,希望民進黨要去體認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