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要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各大社交App的熟人推薦機制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不少網友吐槽感到被冒犯,“是的,你推送的人我認識,但你猜猜我們為什么不是好友?”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測評發現,當前基于通訊錄等個人信息向用戶推送“你可能認識的人”已經成為不少社交App的標配,個別平臺還會通過算法向用戶推送關注信息、關聯好友感興趣的內容。然而,部分App的關閉推薦功能卻形同虛設。
社交App開發推薦“可能認識的人”這一功能,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的圈子當中,“可能認識的人”或許是具有相同愛好和職業的人,也或許是我們正想認識的人,且可能與我們有共同相識的朋友。認識了“可能認識的人”,人際關系的拼圖就會更加完整。這類軟件讓認識新朋友可免于中間人的介紹,也不再需要通過電話號碼尋找對方的其他聯系方式,從而提高人際交往的效率。
但對于很多人而言,不管是推薦他人還是自己被推薦,都可能是一種冒犯。比如,被推薦者和對方或許本是熟人,只不過一方不想在相關社交App上添加對方為好友而已。然而,社交App卻自作主張,將自己推薦給了對方,個人選擇性交友的權利被軟件的這一功能剝奪。
進一步向前追溯,則應對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做法加以檢討?,F在很多手機軟件,都要求獲取用戶的通訊錄等信息。這利于識別陌生人電話,進而在必要時對用戶進行提醒。但推薦“可能認識的人”這一功能的使用,說明有些個人信息可能被不當開發利用,從而對用戶造成困擾。
手機軟件在收集個人信息時,除了要確保信息收集最小化和及時刪除之外,還要在運用個人信息時保持慎重,尤其要讓用戶擁有關閉某些功能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比如可以禁止將通信錄信息用于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等。
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應用軟件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怎么合理利用個人信息,是一道難題。將個人隱私當賣點的行為,應盡早加以禁止,避免類似做法迎合了一部分人的需要,卻讓另一部分人付出隱私遭侵犯等代價。(唐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