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穆李明星
當前,四川經濟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發展方向加速演進,但產業體系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開放程度不深等問題仍然明顯。對此,必須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指示,根據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與使命擔當,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源于對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總結與理論承襲
回顧生產力的發展史,人類社會的進步本質上就是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水平提升的歷程。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從“二牛抬扛”到機械轟鳴,科技創新持續促進生產力結構與效率變革,成為人類適應自然和實現突破的核心力量。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創新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化重塑,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帶來生產力的劃時代變革,現代化、智能化、未來化的革命性科技創新及應用,更成為大國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都處于發展中國家行列,生產力水平不高,導致在國際競爭中難以保持明顯且穩定的優勢,但我們堅定推動科技創新,最終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實力穩居世界第一方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科技創新推進生產力加快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大國博弈加劇導致基礎研究孤立無援、原創性和引領性成果急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越發顯著,傳統的生產力發展模式面臨時代拷問,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解題之策,總體定位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睆闹锌梢悦黠@看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就生產力發展的理論演繹來看,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系統闡釋了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將“生產力”界定為“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其關鍵又在于“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中國共產黨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指導,同時又不斷創新和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產力理論體系。黨的早期組織就以“民主”與“科學”為口號,堅持將科學技術作為領導工人運動和武裝斗爭的重要輔助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盡管科技基礎十分薄弱,但始終未降低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明確指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強調“科學是關系我們的國防、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有決定性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在科教興國戰略引領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改進、從技術模仿到技術創新的時代性轉變,鄧小平則歷史性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價值凝練。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更是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并進一步作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一時代性論斷。
堅持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要直面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與使命擔當
就現實基礎來看,四川是科教大省,科技人才儲備豐富,特色產業基礎牢固,奠定了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素底座。科技人才方面,四川人才資源總量超過1100萬人,擁有兩院院士67名,各類科技研發人員35.5萬名。與此同時,近年來,依托“天府峨眉計劃”,全省先后引進2000余名高端人才,科技人才隊伍持續壯大。特色產業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包括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和醫藥健康等在內的六大優勢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首先破萬億,居全國前列;裝備制造產業底子雄厚,在航空航天、發電設備、軌道交通等領域快速崛起;食品輕紡產業優勢繼續保持,規模居全國第三;能源化工產業的基礎作用仍然穩固,先進材料和醫藥健康產業正蓬勃發展。但長遠來看,四川人才儲備和產業優勢的價值彰顯仍然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持續供力,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激發科技人才的智慧及創造力,不斷釋放優勢產業蘊藏的數字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子。
就使命擔當來看,黨中央要求成渝地區要大力推進科技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合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賦予了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使命。對此,首先要找準自身定位。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西南內陸,素有“天府之國”美譽,在我國戰略版圖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國家正式明確提出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是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地區”,這進一步提升了四川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其次要明確目標指向。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還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其目標和要求都是要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為國家總體的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生態優化和文化繁榮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就需要四川盡快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尤其是要加快對傳統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轉變,更好契合新發展理念,發揮科技創新的牽引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在“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聚力攻堅,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作出表率。
堅持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相統一的辯證思維
一方面,要在加快科技創新過程中夯實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目前,我國科技創新正處于從跟跑向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轉變期,科技創新成果得到了一定積累,四川作為科技大省,體現得就更加明顯,為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同時,四川在科技原始創新領域的優勢還不明顯,缺乏前沿性、顛覆性的成果,這就需要進一步聚力深耕,尤其是要注重四個關鍵環節。首先是錨定方向,做好科技原始創新的規劃設計,要始終對標發展前沿,聚焦先進核能、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學、新材料等領域,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其次是加大投入,做穩科技原始創新的條件支撐,不斷提高科技研發財政投入,同時,還要探索更多市場化多元參與的科技投入機制,確保投入總量與結構得到不斷地提升優化。再次是儲備人才,做強科技原始創新的核心底座,要整合多方資源,營造創新文化,形成可持續的、有吸引力的、操作性強的引才、育才和用才方案。此外是強化協同,做優科技原始創新的制度保障,要同步推進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制度設計與優化,嚴厲打擊剽竊盜用等違法違規行為,更好地鼓勵與保護原創。
另一方面,要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持續深化科技創新。長期以來,我國始終面臨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的問題。有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30%左右,相較于英、美、日等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來看,科技成果轉化的形勢顯得極為嚴峻。因此,要高度重視因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而導致科技創新能效不足的問題,著力化解科創“存量”,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從樣品走向產品、從“書架”走到“貨架”,確保在“從1到N”的改進型創新過程中,形成更多現實生產力。對此,也需要從多方面合力推進。首先要著力營造更多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場景,要鼓勵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尤其是給予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創業群體更多的政策空間和條件支持,讓創新創業帶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再讓新產業新業態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集散地”。其次要大力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勵產業載體、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技術需求主體等,采取各種創新形式和辦法進行合作共建,增強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粘合性,形成良性可持續的創新生態系統。此外是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要從體制上松綁,給予科技成果轉化更多試錯機會和創新空間,尤其是要加大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工作的推進力度,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深化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項目資金管理制度改革等。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