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日在湖南視察時再次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深刻指明了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且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實現路徑。
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緊迫性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人工智能已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從AlphaGo、ChatGPT到Sora,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深度融合,重塑創新生態,催生產業變革,大幅提升生產率,推動眾多產業領域的深刻變革和創新。對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換動力的重要關口的中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才能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突破。
全球爭奪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美國視中國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為確保其在關鍵戰略科技領域的絕對競爭優勢,不惜成本和代價對我國進行圍堵打壓,在科技等領域搞“脫鉤斷鏈”,實施“小院高墻”戰略,針對關鍵核心技術劃定邊界,采取更嚴密更大力度的對華科技封鎖措施。我國正處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克難的關鍵期,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戰略主動。
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新要求。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正從跟跑為主轉向跟跑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和能級明顯提升。與此同時,與建設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科技創新仍存在短板弱項,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創成果偏少,一些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迫切要求把創新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揮科技創新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加強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后,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對其進行適應性改造,迅速縮小我國產業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但隨著美國加大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和打壓力度,我國已很難像過去那樣依靠跟隨追趕加快科技進步,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面向未來,要前瞻性布局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的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不斷在原始創新、前沿技術探索上占領制高點,在部分領域形成領先優勢,以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過去,在技術追趕階段,我國技術創新主要以終端產品的集成創新為主,部分終端產品形成了國際競爭力,比如“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高鐵、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但部分承載關鍵核心技術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仍要依賴進口,這就要求強化創新過程的市場需求導向,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無論是加強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還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都需要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這就迫切要求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潛力。
以科技創新之“鑰”開啟產業創新之“門”
產業強,科技創新必須強。以科技創新之“鑰”開啟產業創新之“門”,要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今后一個時期,隨著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階段,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拓展。要聚焦集成電路、6G、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推進應用場景建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推動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決定未來產業版圖和產業競爭力消長的關鍵變量。未來產業的戰略重要性、先發鎖定型和長期探索性,決定了要將原始創新和前沿探索作為開辟其新賽道的優先項。要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一批未來產業,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應用場景為牽引,鼓勵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探索、同臺競爭,完善科技成果孵化支持,贏得先發優勢。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行業分布廣,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左右。要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戰略方向,加快鋼鐵、石化、建材、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網絡、經營管理等全鏈條多元化應用,進而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打造更多綠色車間、工廠、園區,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調整重構。西方國家以“去風險化”為名推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行“去中國化”之實。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穩定在30%左右,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但仍存在“大而不強、寬而不深、全而不精”問題,仍處于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要瞄準產業鏈薄弱環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多措并舉強鏈、延鏈、補鏈。發揮科技創新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關鍵作用,推動工藝創新、流程創新、產品創新。加強標準體系建設,通過技術創新與標準研制相結合,以更高標準引領產品質量提升,推動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社會融資模式與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完全匹配。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旨在突破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堵點和斷點,促進科技同產業對接、資金同需求對接,為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生態。要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創新,積極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拓展商業銀行參與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空間,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和精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四川有條件有能力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大作為
四川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四川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具有創新人才集聚的優勢,目前擁有西部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達205個,國家大科學裝置達10個。黨中央賦予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四川有條件有能力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大作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強化基礎研究,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努力在先進核能、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學、新材料等方面實現更多突破。大力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高水平創新聯合體,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科技與產業供需對接、合理匹配,布局一批中試熟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項目。完善金融支持創新政策措施,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四川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四川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產業基礎雄厚,是我國制造業大省。近年來,四川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六大優勢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已形成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9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要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加快“5G+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培育一批數字領航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場景。推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依托鏈主企業推動重點產業鏈補短鍛長。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布局和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培育生物技術、衛星網絡、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前瞻部署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建設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四川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持續加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必須依靠體制機制創新打通堵點卡點,讓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要聚焦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打通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進國家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優化重大科技項目組織方式,充分釋放人才創造活力,讓各類人才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