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0后、90后、00后,開始立遺囑 | 睡前聊一會兒
30歲的快遞員小孫,在送餐中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不久后他來到夕陽公益遺囑服務中心,決心立一份遺囑;22歲的小簡,在ICU病房中看到全身插滿管子的姥爺意識不清地躺著,姥爺離去后,他草擬了自己的遺囑,寫明銀行卡密碼、保單歸屬等。據《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三十而“立”——在青春壯年之際,預先定立遺囑。2017年至今,80后立遺囑人數增長近13倍,90后群體增長近10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從法律意義看,以遺囑形式明確突然發生意外時財產分配的意向和形式,指明遺產名稱和數量、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是每個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民法典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只要不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都可以立遺囑,充分體現了法律對公民個人權利的尊重、個人財產的保護。無論年老年輕,只要財產來源合法,體現真實意志,遺囑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份遺囑,折射出代際差異。從遺囑中涉及的財產種類看,80后更關心房產,90后、00后更關心存款,且虛擬財產占比很高。歸其原因,作為家庭頂梁柱,中年群體辛苦賺錢買房,為小家換取棲身之所,房產自然成為財產分配的重中之重;而很多年輕人除了日常開銷,存錢、投資占據了收入的一大塊。在網絡空間馳騁的他們,以虛擬賬號綁定現實財產,在游戲賬號、語音視頻中消遣時光,數字遺產成為他們遺囑中的重要內容,彰顯出新的生活方式。
一份遺囑,照見了社會變遷。從遺囑內容看,不同年齡段關注的財產種類之別,印刻著世界逐漸走向虛擬化的腳步。自動化辦公系統和電子支付平臺的一連串“0”和“1”的代碼,承載起物理世界的萬千內容,搭建起現實生活的百變場景,正是時代發展與技術迭代的注腳。從遺囑形式看,在“同居共財”的中國傳統社會,往往只有作為家主的男性尊長可以在親族之內支配財產;而當下,建立于法律保護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基礎上的遺囑,不再是個別人的專利。一些年輕人在照顧家人的同時,還選擇將部分遺產捐贈給社會困難群體,彰顯濃濃溫情,折射觀念之變。
問題在于,年紀輕輕,人生正處于爬坡邁步、加油提速的“黃金時期”,為什么要立遺囑呢?調查顯示,擔心突然去世、財產下落不明是重要原因。當人們周轉于職場家庭的漩渦,當內卷成為各行各業的感受,當勞累生病不再是新鮮事,當養生保健成為年輕人話題,人們開始提前與衰老死亡這道終極命題相遇。訂立遺囑,與其說是年輕人在考慮如何處置自己的財產,不如說是思考如何讓事業和家庭平衡兼顧、讓歲月和人生和諧共處。
在古代中國,儒家學者對待死亡命題,既有“事死如事生”的鄭重,也有“未知生焉知死”的懸置。在傳統社會中,人們更關注于當下的社會與人生,往往將死亡當作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的話題,甚至認為談論死亡不吉利。但毋庸置疑,任何人都無力改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和天災人禍的意外來臨,死亡終究會有來臨的一刻。訂立遺囑,正是現代人正視死亡的良好開端。越能凝視死亡的真相,認清死亡的本質,就越能理解生命意義,悟透活著的真諦,增加快樂健康、向陽而生的愿望和動力。
人生如山如河,總有關山難越、險灘難渡;生命如詩如酒,理應詩酒年華、仗劍天涯。必須看到,正視死亡不是輕視生命,恰恰是為了更好活著。八九點的太陽般光芒萬丈,在分類遺產、訂立遺囑、為人生做好終極規劃的同時,更要完善生命認知,加強健康管理。多運動、多微笑、多社交,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用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工作得失,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才是減少意外發生幾率的關鍵所在。
作家木心說: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對待遺囑的那份鄭重,更應該成為編織生活的態度。握緊愛人的手,與歲月和平相守,認清自己的追求,一點點進、一步步走,在未知終點的人生中收獲幸福每一天。
這正是:遺囑只是形式,日子繼續前行。生命如詩如酒,笑看風雨天晴。
(文 | 康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