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布,首次公布“00后”遺囑數據。數據顯示,2020—2021年的立遺囑人群中,“00后”共223人,2021年增長率為14.42%?!?a href='/index.php?c=show&id=3636' title='謊稱“包裹沒收到”向多家快遞公司索賠,90后女子被拘留' target='_blank'>90后”立遺囑總人數從2020年的307人增長到2021年的553人,增長率達80.13%。
值得關注的是,在“00后”“90后”的遺囑中,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被納入和安排成為突出特征。90后訂立遺囑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其次是“照顧家人”、“防止旁落”?!?0后”人群立遺囑主要處分的財產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為主。
中青年立遺囑人群逐年上升
《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指出,2013-2021年間,中華遺囑庫遺囑中有4707份遺囑生效。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最年輕的遺囑人是17周歲。
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中青年人群(即60歲以下人群)遺囑總數7497份。從2017到2021年,雖然中青年立遺囑的總體人數不多,但其在每年立遺囑人數中的占比在上升,說明立遺囑正越來越被年輕人所關注。
就區域而言,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以北上廣為主,其他城市數據稍低。各地區中青年立遺囑人數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對比中華遺囑庫全國遺囑登記財產的類型比例,不難發現,在中青年人群中,遺囑中涉及不動產的比例占比最高,同時,銀行存款處理的比例比老年人群要高出許多。
處理不動產類型多元化
中青年人的遺囑中,處理的不動產類型呈現多元化的態勢。2021年的數據顯示,遺囑中處理的不動產,除了常見的商品住宅以外,還出現有別墅、公寓、小產權房、辦公樓、商鋪、廠房、車位等類型的不動產。
在不動產的數量上,比較多的是2處到3處不動產,經分析數據發現,大部分人擁有房產和車位,該數據說明,訂立遺囑的中青年人群普遍屬于“有車、有房一族”。
值得關注的是,有5.11%的遺囑人名下沒有不動產。該現象說明,部分中青年人逐漸意識到訂立遺囑的重要性,即使沒有像不動產這種重大的資產,也提前做好了安排。
中青年所立遺囑中公司股權、理財合同、保險單與其他四類資產類型近四年的走勢情況,可以看到“其他”類財產的數量增長明顯。其他財產的增加從側面反映了社會財產的多樣化,也能反映出市民對自己財產保護意識的提高。其他財產既有收藏品、個人物品、保管箱、合同權益,也包括虛擬財產。
從五年的數據變化情況來看,中青年立遺囑人群年齡變化趨勢圖趨于一致,基本呈現增長的態勢。從增長的趨勢上來看,年齡段越低,增長態勢越快,說明了遺囑越來越受年輕人群體關注。
自2017年起,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群開始訂立遺囑,其中,處分“虛擬財產”的情況越來越多。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共計收到445份遺囑,內容涉及“虛擬財產”。全國范圍內,北京、廣東、上海等地涉及虛擬財產的遺囑份數較多。
統計發現,微信、QQ、支付寶賬號已經成了中青年群體的重要資產,隨著手機移動支付比重逐漸上升,通過立遺囑來解決虛擬財產的轉讓和繼承問題成為了中青年群體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看看80后、90后、00后各個年齡層的人群遺囑內涉及的財產類型:
“80后”:超九成立遺囑涉及房產
數據顯示,“80后”訂立遺囑的人數,每年呈上升趨勢,2022年比2020年增長了近2倍。《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分析,該數據暴漲,與近年來暴發新冠疫情有一定關系,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80后”,肩負著家庭、社會等巨大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及早訂立遺囑。
此外,“80后”人群立遺囑的財產類型呈現多樣化,近5年來,80后所立遺囑中分配的財產內容有97.67%涉及房產。據了解,該人群中,超過一半的是通過自己和另一半的奮斗買房,有一部分人是通過父母的資助買房。
從數據上來看,80后的財產以房產為主,存款為次。此外,通過調查發現,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資,有13.18%的遺囑涉及公司股權,有14.13%的遺囑涉及證券基金,這個比例遠超其他年齡段的人群。
經分析,80后訂立遺囑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和“照顧家人”。
“90后”:訂立人數每年穩步上升
截至2021年底,90后立遺囑總人數達到1204人,表現出每年穩步上升的趨勢。
數據顯示,90后的遺囑中,有71.64%涉及房產。據了解,該人群中,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比較常見,除房產以外,父母還會選擇將股權掛名在子女的名下。
幾乎所有90后的遺囑都涉及銀行存款,該現象說明,存款是90后的主要財產。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不同的是,90后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一個突出的特征: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90后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經分析,90后訂立遺囑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其次是“照顧家人”、“防止旁落”。
“00后”:處分財產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為主
數據顯示,2020-2021年的立遺囑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普遍年齡在18-20周歲期間,他們基本上屬于大學在讀學生,有部分是剛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據中華遺囑庫的分析,“00后”人群立遺囑處分的財產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為主。
對于00后也開始立遺囑的消息,有網友評論表示,自己作為90后都還沒立遺囑,也有網友認為,立遺囑是因為“無法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
案例
立遺囑的90后、00后們:世事無常,想把虛擬財產留給家人
南都記者聯系到3位有立遺囑計劃或已正式訂立遺囑的90后、00后,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承受著旁人的不理解,但有人認定“人走了不給家人留下糾紛才是真正的負責任”,也有人想把來不及跟父母分享的生活留給他們。
“希望家人從游戲賬號和云盤看到我曾經的生活點滴”
——代通,26歲,河北人
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到立遺囑這件事。當時,寄宿家庭里58歲的“媽媽”被查出罹患癌癥晚期。他們家有三個孩子,“媽媽”的父母已經離開了。她在知道患病后,找專業機構訂立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遺囑。后來,她的家人和孩子沒有因為財產分割產生分歧,這讓我覺得——人走了不給家人留下糾紛才是真正的負責任。
最后讓我下定決心立遺囑的,是南京的一場意外失火。我在抖音上看到,某家庭突遭火災后,丈夫為了保護妻子,把妻子放在陽臺外,并抓住妻子的手防止墜落,但自己卻嚴重燒傷。九天之后,丈夫傷情惡化不幸離世。妻子在丈夫走了七天之后也離世了。
通過這件事,我深感人生無常。所以我覺得提前立遺囑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立遺囑的過程中,唯一遇到的阻礙來自于家人的不理解。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立遺囑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好像意味著這個人很快就要去世了。但是,從我們年輕人的角度來看,立遺囑意味著一份愛與責任。
我的遺囑主要包括房產、存款和虛擬資產。虛擬資產一方面是以太幣、NFT(非同質化代幣),它們當前的價值雖然不高,但未來可能會有升值的空間。另一方面,我的游戲賬號和云盤對我的意義遠勝前者,它們代表著我曾經的青春和揮灑過的汗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的父母家人能從中看到我曾經生活的點滴,也希望可以將它們傳給我的孩子。
“虛擬空間是我來不及跟父母分享的生活”
——孟君,中傳大三在讀,江西人
在立遺囑這件事上,很多人會有一種誤解,以為我們是為自己生命的終結做準備。但其實,這一舉動只是因為對身邊的親人、朋友,以及對自己生命價值的牽掛與不舍。如果真有這么一天,我英年早逝,遺囑會讓我的父母知道,我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人,但愿這一點會給予他們很多安慰。
在具體的遺囑分配上,我想把一部分學業獎金和兼職賺來的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把我的虛擬財產留給父母。因為沒有辦法在遺囑里直接寫捐贈,所以我找到身邊值得委托的人,把想捐贈的財產留給她們。
而虛擬財產中有我的所見所聞與思考創造,一方面能讓爸媽了解自己女兒平時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這些虛擬空間是我來不及跟他們分享的生活;另一方面,電腦里的信息或許能夠傳遞到其他人手中,讓有價值的部分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在我看來,是志愿活動讓我如愿確信了自己的使命,并收獲了同伴的認可與陌生人的鼓勵。所以,我想要通過有法律效力的遺囑,將我對公益的理解傳遞下去,在中華遺囑庫的幸福留言區,我告訴5年后的自己:你有一份遺囑,記得要來更新一下資產情況。
“我最放心不下虛擬財產能否得到合法繼承”
——小瑞,廣電專業大四在讀,河南人
我是2000年出生的,學習的專業是新聞傳播類,平時會關注一些媒體的公眾號。有一晚睡前正好看到關于“00后立遺囑”的文章,讀到里面那句“什么都不說就離開,太遺憾了”,突然覺得自己必須為父母和家人留下點什么,不然太不負責任了。
我想立的遺囑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對遺體的處理,我想喪事從簡,進行器官捐獻。記得以前和妹妹聊過這方面的話題,我對9歲的她說:“姐姐的眼睛這么好看,如果不小心死掉了,姐姐不想埋土里,想把眼睛給需要幫助的人?!彼龑ξ艺f:“那我就去認‘帶著你的眼睛’的人當姐姐?!?/p>
另一類是財產問題,雖然我現在還是學生,存款并不算多,但是我很關心在我走了以后,自媒體賬號的盈利、直播和短視頻的收入、理財基金、未來的社保等是否能夠正常提現或者轉移使用。我想將這些資產的30%留給父母,50%留給妹妹,20%捐獻給社會福利組織。
此外,我想把我的虛擬財產全部留給我的妹妹。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玩游戲,也許在未來我還會接觸大火的“元宇宙”,但是據我了解,很多虛擬資產都很難作為遺產得到合法繼承。這也是最讓我放心不下的一點,就是我在意的細節能否通過立遺囑得到切實的保障。
采寫:南都記者 馮奕然 蔣琳 實習生 姬涵雅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