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的老師誠然有趣,但這也并不是一名好老師的必要條件
最近有網友發現,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胡金牛教授的簡歷寫得“有點意思”,他在個人簡介、研究方向、教學經歷等內容里還加有自嘲的文字。不少網友表示,希望胡教授做自己的互聯網嘴替。
他那些風趣的言語應該是專門加在括號里的。比如,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開展博士后及訪問學者研究(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研究生課程 原子核結構(經常因為選課人少而停課);機器學習在原子核結構中的應用(目前火的一塌糊涂,其實都是為了生存^_^)……
有人說這是胡金牛教授本人在自謙,是一種高級凡爾賽,我倒覺得這些未必全是語言游戲。
胡教授的描述,其實也符合我們對學術生涯的認知,哪有那么多高光時刻,不過是百般辛勤耕耘中才收獲一星半點,這當中還夾雜著生活壓力的擠壓。他把簡歷祛魅,還原成了更貼近生活本真的形態:有成就也有“茍且”,雖艱辛但仍努力著。
這樣的簡歷能走紅,也存在某種社會情緒的大背景。就好像前段“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熱搜,人們已經見慣甚至厭倦了某些專家學者一本正經、大言不慚地說著遠離地氣、冠冕堂皇的話語,也看透了一些某些專家極盡自我修飾、把簡歷寫得炫目無比的“技巧”。故而當胡教授的簡歷一出現,就能感到撲面而來的清新與幽默,人們很歡迎這樣從容、質樸的學者姿態。
可貴的是,南開大學也表示,這是教師自己寫的,學校不會干涉。這無疑也給了教授自我表達的空間,也促成了社會的圍觀與期待。也無怪乎網友還發現了南開另一位簡歷寫得非常有趣的教授——陳璟。
陳璟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教授最自豪的是能在30歲之前出了趟國逛逛,讀完了書,還順便拿到了一些文憑;介紹研究方向時,教授應該拿不到諾獎,所以只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物理漂亮、數學簡單的那種)……這種自由度,保留了學者的性情,讓學者充分地自我書寫,也給了社會觀察學者風貌的窗口。
不過,自嘲的老師誠然有趣,但這也并不是一名好老師的必要條件。人們喜歡這種幽默,但也沒必要投射過多的想象,為某一種個人風格賦予極大的贊美,似乎這就是學者應然的樣子。個人的天性、稟賦都不相同,學者的面貌當然也是多元的,也沒必要把某一種風格和學者風骨甚至學術成就簡單劃上等號。
這讓我想起沈從文,他是一個非常拘謹乃至有些木訥的老師。第一次登臺授課,慕名前來聽課的學生很多,他緊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口,先在講堂上呆站了10分鐘。沈從文的課堂講授,當然沒有那種瀟灑姿態,但想必人們不會就此認定沈從文的成就不高。
老師各有特色、學術各有千秋,這或許才是一個理想的學術生態。我們歡迎胡教授的自嘲與幽默,也歡迎任何其他的風格。不茍言笑、惜字如金都沒什么問題,只要足夠的誠懇、踏實,有真材實料,相信也會贏得由衷的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