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田棟梁 醫學界
即使未被貓抓,也可通過接觸貓的糞便或唾液而患病,特別是1歲以內的小貓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雖然貓抓病的局部病變一般為自限性,但全身播散時可出現危及生命的并發癥。
撰文 | 田棟梁
一名9歲女孩被貓抓傷后,出現了不明原因的反復發熱,在當地醫院治療了一個月,仍無法控制病情。醫生甚至一度懷疑女孩患上了惡性腫瘤。最終,這名女孩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被確診為貓抓病。
這個病例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上,該研究來自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感染科曹清教授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袁聰俐研究員團隊。作者認為,這是一例極不尋常的貓抓病病例。
顧名思義,貓抓病是被貓抓或舔、咬后引起的,它是因漢賽巴爾通體(一種革蘭陰性菌)感染導致的人獸共患疾病。通常認為,貓抓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不經治療也可以自行恢復,但病程較長,因此醫生仍建議進行抗感染治療,一是縮短病程,二是降低發生全身性疾病或遠期后遺癥的風險。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常見動物致傷診療規范2021版》中,將局部淋巴結腫大認定為貓抓病的典型特征,貓抓病潛伏期為3—10日,傷口皮膚通常從水泡發展到紅斑,再發展到丘疹、膿瘡、潰瘍等急性炎癥反應,常伴有發熱。
但《規范》也提示:雖然貓抓病的局部病變一般為自限性,但全身播散時可出現危及生命的并發癥。
一個特殊的貓抓病例
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這名女孩,因不明原因的發熱入院治療,論文稱,女孩反復發燒39—40℃,每天3—4次,除了發熱,沒有報告任何其它癥狀,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個月。
通過體格檢查發現,女孩肝脾腫大,左頸部有20mm×0.5 mm區域淋巴結。初步檢測顯示女孩有輕度貧血,C反應蛋白輕度增加(18mg/L),紅細胞沉降率增加(90mm/h),白細胞、鐵蛋白、LDH、免疫功能、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內。血液和骨髓培養對細菌和真菌呈陰性;病毒血清學為陰性,結核病和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弓形蟲病和其他寄生蟲(并殖吸蟲、囊尾蚴?。┑臋z測結果也呈陰性。
此外,該女孩沒有免疫缺陷,沒有食用生肉或未經高溫消毒的乳制品歷史,也沒有發現癌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病史。女孩在當地醫院治療時,先是接受了5天靜脈注射頭孢曲松治療,之后又接受了7天美羅培南和利奈唑胺治療,但女孩仍然反復發燒。
當地醫院對患兒進行了MRI掃描,觀察到女孩有全身骨骼異常,因此,當地醫院的醫生懷疑她患有惡性腫瘤。但骨髓抽吸和活檢的結果,都不支持任何惡性疾病的診斷。
后來,女孩又接受了腹部MRI掃描,顯示她肝臟、脾臟和腎臟有不規則結節,腹腔鏡檢查發現肝臟表面有許多小的白色斑片結節,活檢肝臟病變的組織病理學結果顯示有肉芽腫性炎癥和局灶性壞死。結合女孩在入院前6個月有被貓抓傷過右臂的病史,醫生懷疑她患的是貓抓病。
在隨后對活檢組織的進一步檢測中,發現了漢賽巴通體,并且除此之外,未檢測到其它病原體。確診之后,對女孩進行5天的口服強力霉素治療后,其體溫和C反應蛋白均恢復正常。女孩出院后用強力霉素隨訪6周,內臟病變和骨骼異常都明顯好轉。
這個病例的特殊性在于,貓抓病作為一種良性的自限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兒童通常會在數周內自行康復。而這一病例卻表現出全身骨骼病變,論文作者認為這是極不尋常的,因此建議應該將貓抓病納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全身骨病變兒童的鑒別診斷中。
此外,論文認為,巴爾通體感染的治療方法取決于宿主的免疫狀態,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要延長4—6個月的治療,而且通常需要聯合抗菌治療。而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兒童,播散性巴爾通體感染的抗生素治療的最佳持續時間尚未確定。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和利福平在單一或聯合治療中經常使用。一些研究建議對嚴重的播散性貓抓病,應給予至少3個月的聯合治療,如果抗生素使用時間少于3個月,復發率會更高。
貓抓病并不罕見
國內媒體關于貓抓病的報道中常用“罕見”來形容,但檢索資料就會發現,關于貓抓病的新聞報道其實很多。
據《大河報》報道,今年9月,河南信陽一男子持續不明原因發熱長達20余天,經過發熱多學科門診多位專家會診,最終被確診為貓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