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短視頻發展迅猛。截至2023年6月,國內短視頻用戶規模約為10.26億,占網民總數比例高達95.20%,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5個小時,遙遙領先于其他應用。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突出。記者發現,繼去年12月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整治短視頻信息內容導向不良問題”專項行動后,“擺拍制作和技術生成虛假短視頻”的違規現象還有不少。這類短視頻為何屢禁不止呢?
央視焦點訪談節目近日播出的一期節目,便深入剖析了這一現象,為公眾揭開了造假短視頻的“畫皮”。
以炮制熱點、制造爭議賺取流量
去年8月3日,某網絡平臺發布了一個短視頻,除了哭泣聲,上面文字打的是“深夜,外賣姐姐送餐,下樓發現車被偷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長僅10秒左右的視頻,當晚瀏覽量已超6000萬次,并在多個平臺迅速傳播,進入熱榜,隨即點贊、收藏量超過10萬次。同樣,這些也引起了警方的關注,經調查核實,該視頻為擺拍,發布者就是畫面中表演的女子,其丈夫在旁負責道具和指導。而他們當時擺拍的全過程被大街上的戶外監控記錄了下來。
然而,為了流量不擇手段,毫無下限的擺拍博眼球的案件不在少數。記者發現,這些虛假短視頻大多以生活痛點和社會熱點為話題,撩動人們的情緒,利用人們的情感。從婆媳斗爭、性別對立到貧富差距、鄉村困境等等,這些虛假短視頻以戲劇化的情節展示、真實化的拍攝手法炮制熱點、制造爭議。
可實際上,這些虛假內容的發布者,恰恰是刻意模糊“擺拍視頻”和“真實記錄”的界限,目的就是故意讓網友信以為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博取關注,獲得更多的點擊率和流量,沖進熱榜,而平臺也會根據算法推薦,對這些進入熱榜后流量大的作品做進一步的推流,給予這些擺拍造假的短視頻更多的流量,因此才會更廣泛傳播。
記者發現,這些擺拍、虛構演繹的短視頻文案大多是轉載抄襲的,用網友的話說“都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以“外賣車被盜”這一話題為例,記者查詢到,從2018年開始就出現了相同內容的擺拍視頻,且不斷被復制粘貼式的抄襲演繹,還每每都能收割流量。實際上,稍加留意就能發現,僅這用來抓人的哭泣聲都是一模一樣的聲效。
最終都是為了將流量變現賺錢
無論是處心積慮的編排假視頻,還是簡單粗暴的復制假視頻,表面上似乎僅僅是為了博個眼球、獲得流量。實際上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在這背后,這些虛假視頻的大多數發布者的最終都是為了將流量進一步變現賺錢。比如,“涼山孟陽”一開始就是在網絡平臺上先發布一些編造的“悲慘身世”和“哭窮賣慘”假視頻吸粉,在粉絲量突破10萬后,開始了帶貨之路。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的路數在視頻造假案中較為普遍。記者在多家網絡平臺發現,目前,短視頻帶貨已成為流量變現的主要模式之一,所謂短視頻帶貨是指以短視頻為載體,利用自有或第三方貨源,通過商品成交獲得收益。
但是,記者了解到,要想在短視頻平臺開通商品櫥窗,進一步掛上購物小黃車的鏈接進行短視頻帶貨或接廣告,至少需要1000個粉絲。而且粉絲數越多可以掛出的購物車鏈接就越多,相應的收益也就更多。
通過制作優質短視頻吸引粉絲并帶貨,這本身無可非議,但是在利益誘惑下,一些短視頻的博主卻不惜造假來擺拍各種博人眼球的視頻,獲取流量變現,而有些短視頻帶貨的培訓機構推出的漲粉技巧更是包括“顛覆認知”“制造對立”“抄襲素材”等不正當手段。
怎樣治理短視頻擺拍造假之風?
為了獲取利益,網絡上各類虛假短視頻層出不窮,制作和傳播手段也是五花八門。那么,怎樣治理短視頻擺拍造假之風?專家認為,需要各方各部門共同攜手一起發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張新寶表示,治理假視頻的虛假信息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需要平臺加強自律和監督,也要受眾不斷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需要強化社會監督,提高制作人(造假者)的違法成本。最根本的是要從源頭治理,切斷相關利益鏈條,使那些做假視頻宣揚虛假信息的人不能獲得經濟利益,甚至要承擔不利的經濟后果,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這些內容導向不良的短視頻,沖擊公序良俗,甚至違規違法,必須加以整治。如果縱容這樣的信息泛濫,人們頻繁地被欺騙,會對真人真事的新聞事件,也變得麻木無視。這些消極負面影響最終要全社會買單,受害的可能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對于這種以虛假手段騙取流量的無底線做法,有關部門、互聯網平臺以及視頻制作發布者等等相關方,都需要各負其責。流量經濟不能成為造假經濟,更不能脫離法治軌道。
文圖據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