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安龍縣境內幾座形似“金字塔”的山體引發網絡關注,這些山體由于植被稀疏,露出了山體的本來模樣,呈錐形,看上去像是人工建筑,類似埃及的“金字塔”結構,令網友們驚嘆不已。
山體呈“金字塔”形(圖源:天眼新聞)
公開資料顯示,在歷史上,南明永歷朝廷曾經播遷安龍,有網友猜測這些“金字塔”形狀的山體可能是古墓。
錐形山體引來網友猜測(圖源:大皖新聞)
3月16日,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周秋文說,安龍金字塔山體就是自然形成的,并非網友調侃的人工修建、古墓遺址之類。
巖石為什么表現出一層一層的特征?
周秋文解釋稱,安龍縣的這些山體屬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這些山的巖石是距今約2億多年前(三疊紀早至中期)的白云巖,這種巖石是在海洋環境下形成的,當時整個貴州大部分區域都在海底。這些白云巖是在海洋環境下由水中溶解的礦物質重新結晶形成的。由于氣候、地質構造等環境因素發生周期性變化,使得巖石形成過程反復中斷后又重新開始,所以形成的巖石表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征。
專家解釋成因(圖源:天眼新聞)
山體為什么是錐形?
周秋文說,山體形成錐形的主要原因是該區域屬于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區的巖石具有可溶蝕性,流水垂向溶蝕作用持續進行會使得位于頂部的巖層被大量溶蝕,而底部巖層溶蝕程度相對較輕,因此就形成了頂部尖銳、底部寬大的尖頂形態,而橫豎兩個方向的溶蝕作用同時進行則造成了山體形成類似于金字塔的形態。
專家解釋成因(圖源:天眼新聞)
巖石為何呈人工砌筑塊狀特征?
周秋文說,喀斯特地貌區的地質作用除了溶蝕形成一些大型的山體外,也會將層狀巖石溶蝕成小塊,形成類似于人工開鑿的塊狀巖石。原因在于,巖石本身也有一些小的裂縫,這些裂縫中流水的溶蝕作用慢得多,所以這些巖石并沒有被完全溶蝕掉,只是對巖層造成了分割,形成塊狀巖石。
專家解釋成因(圖源:天眼新聞)
著名的萬峰林就是圓錐形山峰
實際上,錐形山在貴州并不稀奇。位于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的萬峰林名聲在外,萬峰林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就是圓錐形山峰,兩萬多座山峰不是連綿不斷,而是錐形的山體落在地上,形成壯觀的景象。徐霞客曾在游記中寫道,“叢立之峰,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
萬峰林(圖源:多彩貴州網)
據安龍縣政府網站介紹,安龍縣位于黔桂兩省區結合部,永樂年間,成為黔、桂、滇三省交會區重鎮,明清之際成為貴州西南重鎮,是貴州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明永歷朝廷播遷安龍,在安龍建都四年,是貴州歷史上唯一建過皇都的地方,故有“龍城”之稱。有招堤、明十八學士祠、興義府試院、南明永歷皇宮等豐富的歷史和人文資源。
極目新聞綜合天眼新聞、大皖新聞、安龍縣政府網站、多彩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