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玲玉(湖南女子學院)
近日,央廣網曝光了淀粉腸行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然而,就在今日,河南三門峽的一則新聞再次讓我們深思——老人出攤2小時賣淀粉腸無人問津,最后自己默默把淀粉腸吃了,這是否意味著老百姓要為食品安全問題買單?
淀粉腸作為一種常見的食品,一直以來就深受大眾喜愛。央廣網的報道揭示了一些諸如用雞骨泥代替雞肉、以次充好、脂肪含量高、缺乏專門的國家標準等不容忽視的亂象后,不少網友表示“吃了20年的淀粉腸竟然塌房了”“淀粉腸你傷了小孩哥的心”“真是不敢吃了”......網友態度的轉變,不僅透露了作為消費者的失望與不安,還反映了對商家和相關監管部門的懷疑。
然而,對于像河南三門峽老人這類攤主來說,他們的努力和誠信卻被消費者的疑慮所忽視。受到淀粉腸“塌房”事件的影響,消費者開始變得更為謹慎,他們不再輕易相信攤販所銷售的食品,這無疑對于那些真正用心經營的小攤主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他們為了生計不得不自己消化掉無人問津的淀粉腸。
獨木難支,孤掌難鳴。市場主體內部和監管部門發出雙重合力,才能共筑食品安全防線,而不是由老百姓買單。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關乎每個人身體健康的問題,也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執法和懲罰力度。食品企業應該恪守誠信原則,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主動公開產品信息,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同時,攤主也應注意選擇有合規資質和信譽的供應商,嚴格控制食品加工和銷售過程中的衛生和質量,只有誠信經營,方能行穩致遠。
河南三門峽老人出攤賣淀粉腸無人問津的情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不僅是對淀粉腸行業問題的一種反映,更是對整個食品安全狀況的一種反思?!罢\信”是“安全”之基,是“信心”之源,建立誠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監管部門、食品行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在未來,我們仍需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把365天的每一天都當成“3·15”。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建立起更加安全可靠的消費環境,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