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體育明星,也要考慮名人效應,避免以分享日常的名義誤導粉絲和大眾
教育有關的話題,總是能撥動大眾的心緒,更何況是名人的超常舉動。
近日,原中國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楊威在社交平臺上傳了一條視頻,分享和雙胞胎女兒在家的生活日常。楊威表示,本該上小學一年級的雙胞胎女兒,目前暫時都在家里學習。
一時間,網友紛紛熱議,有人贊同他的做法,“家長不用每天站崗,做手工了。”也有人表示,還是得讓孩子去學校體驗集體生活和交朋友。更有人直言,“難道一輩子不出門和別人接觸了?”
↑截自楊威社交平臺視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網友意見不一,但評論區表示羨慕的聲音不在少數??赡苡捎谝恍┤顺赃^教育的苦,所以想借楊威的教育嘗試澆自己心中塊壘。但說實話,這種教育嘗試也不是誰都能效仿的。
不妨通過幾個問題了解得更細一點。為什么在家學習?孩子去年生了好幾場病,于是他決定讓雙胞胎女兒暫時不去學校上學。在家怎么學?媽媽楊云擔任班主任,制定專屬課表,每一類課程安排不同的家教老師。有時在家里學習,有的課程安排在公司會議室,除上午主課學習外,下午還會練體操。楊威則擔任司機和后勤。
可見,楊威對孩子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保護孩子健康的前提下,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幫助孩子學習。說實話,這個決定很大膽也很費爹媽。在孩子都去學校的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勇氣讓孩子成為“特例”;在期盼開學“送神獸”的潮流里,哪還有精力如此付出。
我也有一位朋友曾短暫缺席學校教育,當年父母讓她在家“玩”到了三年級才入?!,F在回憶過去時,她沒有不滿也沒夸贊,只是佩服父母的勇氣。她也不因為缺失的學校時光而不如他人,不僅考上了一所985名校,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所以說,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并非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支持楊威的做法,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時間、精力、金錢在家教育孩子。而且,在楊威這個父親角色的敘述里,我們無從知曉兩個孩子是否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也不知道是否真如他想的那樣“學得更好”“玩得更好”。其實,學校教育有煩惱,在家教育同樣有挑戰。楊威在視頻里說,當他本以為私教之旅看似很順利的時候,卻面臨了不小的挑戰,媽媽也是一臉的愁容。如果屬實的話,他們能不能扛得住新難題?或許也要看看楊云的“愁容”和“擔心”。
孩子成長時期要關注身體,關注學業,也要關注心理。雖然楊威的講述里,孩子學習之外的生活也豐富多彩,但正如有網友所擔心的,如果孩子不去學校上學,童趣是否會缺失?一名網友就指出,除了語數英,還有手工、美術、科學、語言等學科,同學之間的交往、合作、競爭等,這是家教沒有辦法替代的。
一個更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孩子在家學習是否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當然,如果只是因為孩子生病暫時在家,這也算是一種積極的干預。不過要鄭重提醒,不是人人都可以學習楊威,我們難以在孩子頻繁生病的情況下果斷把孩子帶離學校,更難以為孩子創造超過學校的學習條件。所以,對于此事可以圍觀討論,但不要隨意動心。而楊威作為體育明星,也要考慮名人效應,避免以分享日常的名義誤導粉絲和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