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年級蛋搭把壓歲錢全部充值蛋仔了”“不知道大家家里是什么習俗,反正我們這邊小朋友收到的壓歲錢都是要給蛋仔派對分點的”“壓歲錢基本都貢獻給了《蛋仔派對》”……今年春節以來,不少家庭因為《蛋仔派對》招來諸多煩心事。
在安徽,已經發生多地孩子因“蛋仔派對”免費領皮膚被騙數萬元的案件。對此,安徽警方發布反詐提醒,盡量避免讓孩子們知曉支付密碼等重要信息。安徽省消保委提醒,未成年人未曾獲得監護人的許可或追認,其充值行為無效,充值金額應予以返還。
肥東一孩子被騙3萬多元
提起“蛋仔派對”,不少家長都不感到陌生,這是一款在低齡用戶中頗為流行的網游。今年寒假期間,全國出現了多起因“免費皮膚”引起的詐騙案件,不法分子利用“蛋仔派對”的吸引力,以“免費贈送皮膚、道具”等名義實施詐騙,上當受騙者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涉案金額最高達到了數十萬元。
而就在安徽,近期也發現了多起“蛋仔派對”引起的詐騙。3月1日,記者從肥東警方了解到,2023年11月下旬,肥東警方接到家長報警稱,孩子在某社交軟件看到免費領取蛋仔派對游戲皮膚的消息,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轉賬3萬多元被騙。
接到報警后,肥東縣公安局反電詐中心了解到,孩子13歲左右,在社交軟件看到消息說可以送蛋仔派對游戲皮膚,其在登錄該游戲后添加對方為游戲好友。隨后,對方要求其下載社交平臺的會議軟件,互相成為好友后,開啟屏幕共享功能,其也按照對方指示進一步操作,將家長賬號里的錢款全部轉賬至了銀行卡。
“通過這一功能,對方掌握到家長銀行卡的賬戶和密碼?!狈丛p中心民警介紹,對方很快使用該銀行卡進行了消費,一共刷走3.8萬余元,最大的一筆為2萬多元。為什么受害人沒有警覺?民警表示,對方告訴孩子需要退出多個社交軟件,等待一會后重新登錄,“理由是錢就會退回來,皮膚也會到游戲賬戶?!钡匦碌卿浐螅▋鹊腻X不見了,皮膚也一直未到賬。發現錢款損失后,家長趕緊報警。
近期發生多起詐騙案件
大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合肥,近期安徽發生多起中小學生玩“蛋仔派對”游戲被詐騙的案件。騙子抓住“蛋仔派對”的吸引力為中小學生群體“量身定制”了系列騙局。
2月28日,安徽旌德警方發布詐騙提醒,稱近日旌德縣及周邊縣市發生多起中小學生玩“蛋仔派對”游戲被詐騙的案件。2月25日19時許,初中生小陽(化名)在父母的帶領下到該局報案。經民警調查得知,小陽使用手機玩“蛋仔派對”時添加了一陌生好友,對方稱可以免費送游戲皮膚,引導小陽添加對方好友,對方發了一個領取游戲皮膚的二維碼,小陽掃碼后彈窗顯示“未成年人需要在30分鐘內進行相關操作,逾期將會扣除其監護人賬戶60000元,并且該未成年人會受到公安機關的打擊處理”。小陽因害怕自己及父母受到牽連,按對方要求提供了其母親銀行卡等支付密碼及支付驗證碼,最終被騙10余萬元。
黃山區警方發布提醒,該轄區一同學在視頻軟件刷到一游戲主播在直播中說,可以免費領取蛋仔派對游戲皮膚。隨后該同學通過二維碼,被引流至涉詐群內,被提前埋伏在群內的涉詐人員以其是未成年人違規領取游戲皮膚造成公司損失為由,索賠6萬元。在對方“威脅、恐嚇”之下,該同學根據對方的操作提示,使用家長的手機,向對方轉賬共計3.5萬余元,后發現被騙。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各地有超過50個地方的公安、政法系統政務賬號,都發布過涉“蛋仔派對”的“免費贈送皮膚、道具”詐騙案例。
安徽省消保委:未成年人未獲許可游戲充值應予返還
3月1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市12315中心了解到,該中心也接到關于玩“蛋仔派對”游戲的投訴。這些投訴主要反映孩子用大人手機下載該游戲后充值不能退等問題。
記者注意到,因存在大量未成年充值問題,去年9月,《蛋仔派對》被上海消保委公開點名。去年12月,《蛋仔派對》官方就近日媒體報道的關于“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賬號進行游戲”、“渠道服充值退款難”等問題發表了回應?;貞Q,《蛋仔派對》已進一步升級健康游戲防沉迷系統,推出三大“防沉迷”舉措。
安徽省消保委提醒,對于家中有未成年孩子,或是遇到游戲充值退錢問題的家長們,注意收集相關證據,證明該行為確實是孩子所為。未成年人未曾獲得監護人的許可或追認,其充值行為無效,充值金額應予以返還。但如果各方都有過錯,應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
家長們要管理好具有支付功能的APP,盡量避免讓未成年人知曉交易密碼等重要信息,減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游戲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如果游戲需要充值,必須要和父母商量,不能私自充值。對于家長許可的充值行為,若未成年人使用家長的手機進行支付的,應由家長協助未成年人完成支付操作,并按照要求進行支付確認或者追認。
警方提醒:不要讓孩子知道支付密碼
警方提醒,騙子在網絡上發布“出售游戲裝備”、“免費領取獎品”、“免費領取游戲皮膚”等虛假信息,誘騙學生添加好友。添加好友后,騙子向受害人強調“贈送”、“不花錢”或“低價”等誘人信息,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易于操控的特點,哄騙、套路未成年人使用家長手機進行轉賬操作。在轉賬后,騙子會要求未成年人刪除聊天記錄、轉賬短信等信息。等學生自己醒悟過來發現被騙,騙子便會將其拉黑。
家長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機和銀行卡,不要讓孩子知道支付密碼,不要將支付APP設置為免密支付。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反詐騙宣傳教育。不要理睬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對于任何理由的轉賬、匯款要求,堅決不聽、不信、不轉賬。
對孩子使用的電腦、iPad、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行經常性檢查,重點查看社交及銀行賬戶的支付款項。一旦發現孩子被騙,請立即保留證據,報警處理。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徐琪琪 通訊員 張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