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市場又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
3月12日晚間,來自上交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天收盤,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總規模正式超過2000億元、達到2002.76億元,成為國內股票ETF歷史上第一只規模站上2000億大關的產品。(注:總規模5579508.77萬份*最新凈值3.5895元/份≈2002.76億元)
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立于2012年5月4日,是全市場第33只成立的ETF產品,也是首只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產品。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0月匯金宣布增持ETF以來,多只重要寬基ETF規模呈幾何級增長。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今年以來規模更是大增近700億元,漲幅驚人。
展望未來,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隨著ETF市場產品飽和度進一步提升,主要市場參與者產品布局的“硬件”相差并沒有那么大,基金公司的差異化可能更多體現在優質產品的數量和特色,以及服務能力的“軟件”方面,從而對整個行業格局又將是一次重塑。
首只突破2000億元大關的股票ETF
3月12日,在全市場投資者的關注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為國內股票ETF歷史上,第一只規模站上2000億大關的產品。
作為典型的寬基指數代表,滬深300指數發布于2005年4月,聚焦滬深兩市中規模大、流動性佳的300只股票,是表征兩市龍頭企業表現的代表性指標。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則是首只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產品,成立于2012年5月。
隨著近年來ETF快速發展,尤其是寬基指數ETF的強勁“吸金”,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也在近年迎來了顯著增長。
Wind數據顯示,2023年8月7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為首只千億級股票型ETF;而僅僅7個多月之后,該基金規模又突破2000億元大關,增速驚人。
事實上,自去年10月匯金宣布增持ETF以來,多只重要寬基ETF都被資金“爆買”,規模均呈幾何級增長。就在3月,多只滬深300ETF單日成交額甚至逼近百億元,創下今年春節后的新高。
還是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為例,截至3月12日,該基金年內凈申購份額為183.51億份、規模大增近700億元。
目前規模排在全行業第二的易方達滬深300ETF,近年來規模也是連年翻倍,今年新增規模超過800億元、年內凈申購份額463.73億份。
在如此強勁的勢頭之下,千億元級ETF正在加速涌現。就在嘉實滬深300ETF規模突破千億元之后,僅隔12個交易日,華夏滬深300ETF總規模也突破了1000億元,成為國內第五只規模站上千億元大關的股票ETF。
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每經記者,寬基ETF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廣泛歡迎,背后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從產品本身特點來看,寬基ETF一直具有風格清晰、持倉透明、適合作為投資組合構成“模塊”的優勢。隨著近年來寬基ETF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和科普宣傳的鋪開,越來越多投資者對寬基ETF的有了更深的認知和理解。
寬基ETF規模越大,投資者數量越多,其流動性與市場容量反而會隨之改善和擴大,邊際管理成本又會大幅下降,并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引發從量變到質變的使用價值上升。
二是從兼顧投資收益與風險的角度來看,在2022年以來的宏觀經濟增速和資本市場表現雙重下行的周期當中,使用寬基ETF進行投資,既可以防范投資個股或單個行業主題ETF潛在的非系統性“暴雷”風險,又可以規避投資小部分主動權益基金可能會帶來的行業、風格漂移的額外不確定性。
三是從市場生態建設來看,寬基ETF具有完善的商業環境。
一方面,其他類型ETF產品豐度增加在拓寬投資者選擇范圍的同時,本身也會從資產配置組合的角度帶動寬基ETF的同步發展,實現不同ETF產品類型之間的相互賦能和工具使用價值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部分主流寬基ETF已經構建了包括股指期貨、股指期權和ETF期權的衍生品生態,寬基ETF現貨的規模增長提高了衍生品持倉量的空間上限,衍生品的發展又反過來擴大寬基ETF投資需求,增強寬基ETF資金端的穩定性,兩者互為表里,共榮共生,形成兩者相互促進的正反饋循環。
ETF市場未來還有較大拓展空間
2024年是國內ETF市場發展的第二十個年頭。第一個2000億級別的“巨無霸”的誕生,反映了整個市場還在不斷蓬勃發展。
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全市場ETF的資產凈值已經突破2萬億元大關;而截至3月12日,根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數據已經將近2.5萬億元。從2020年至今,整個市場規模已經實現了翻倍。
而從ETF市場的大頭——股票型ETF的規模來看,幾乎是每隔一年就實現翻倍。今年3月還未過半,股票型ETF的年內規模已增長約4000億元,整體規模突破2萬億元似乎指日可待。
股票型ETF發展情況
上述公募人士對每經記者表示,ETF在資管新時代中將更多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一方面,ETF作為資金方,證券配置比例有嚴格的下限要求,從而可以為資本市場提供堅實穩定的長期資金,在市場承壓時將有效發揮“錨”和“緩沖墊”的作用;另一方面,ETF作為資產方,以一籃子證券的形式,為包括個人和機構在內的各類投資者創設了相較于單個證券而言非系統性風險顯著降低,風險收益特征更為優化的可交易資產。
從這個角度來說,與移動互聯網市場中的社交、點評類APP類似,ETF的最大價值在于其“網絡效應”和“聚集效應”,即ETF產品數量越多,可供投資者使用的基礎“模塊”越豐富,最終能夠構建的投資組合數量就可以實現幾何倍數的增長,其中每個ETF產品的潛在價值也都會有所提升。
“正是ETF行業的這類特點,在近幾年引導行業供需兩端進入了優質供給創造終端需求,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的正反饋循環,無論是為投資者、行業參與者還是為資本市場本身都帶來了難能可貴的時代紅利?!?/p>
展望未來,我國ETF市場雖然產品布局看似已較為飽和,但實際上還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一方面是存量產品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另一方面還有大量潛在的機會,未來有望成為我國指數產品的重點布局方向。
“總體來說,隨著ETF市場產品飽和度進一步提升,主要市場參與者產品布局的‘硬件’相差并沒有那么大,基金公司的差異化可能更多體現在優質產品的數量和特色,以及服務能力的‘軟件’方面,從而對整個行業格局又將是一次重塑。”上述人士總結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