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總統馬克龍26日釋放出“不排除向烏克蘭派出西方地面部隊”的信號后,北約成員國陸續與該言論劃清界線。
俄羅斯更是在隔天表示,如果北約向烏克蘭派遣軍隊,可視同為向俄羅斯宣戰。
俄羅斯發出警告
在馬克龍倡議下召開的閉門會議“支持烏克蘭國際會議”上,他表示,雖然與會西方國家在是否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但他認為“不排除”未來派遣地面部隊的可能。
第二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放話,建議那些像馬克龍一樣聲稱西方可能向烏克蘭派遣軍隊的人“動動腦子”,想想對歐洲來說更理性、更安全的想法。
他表示,馬克龍的發言與西方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支持卻未取得明顯效果有關。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在評論該言論時警告說,任何此類行動都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討論的不是(派遣部隊)可能性,而是不可避免的(直接沖突)?!?/p>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副主席科薩切夫說,如果北約部隊部署至烏克蘭,將導致“災難性局面”,可以被解讀為對莫斯科“宣戰”。
烏克蘭危機升級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在回應馬克龍言論的當下,俄軍隊已在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地區戰場上取得了重大進展,而烏方卻陷入兵源短缺、彈藥不足的困境。
北約盟國保持距離
馬克龍在會議上表示,西方盟友不應排除任何能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勝的選項,不過他強調現階段尚未達成共識。
“尚未達成共識”也顯示在了北約盟國事后的回應中。
德國、英國、西班牙、波蘭和捷克等國與任何可能派遣地面部隊參加烏克蘭戰爭的說法保持了距離。
德國總理朔爾茨27日表示:“歐洲國家或北約國家不會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德防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也同樣態度堅決,他對記者表示:“對于德國來說,‘腳踏實地’不是一個選擇。”
自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德國已成為烏克蘭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國,但對可能導致北約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沖突的舉措,德國仍十分謹慎。
英國首相蘇納克的發言人說,除了此前派去訓練烏克蘭軍隊的少數人員外,英國沒有向烏克蘭部署大規模軍事力量的計劃。
意大利總理辦公室表示,意大利提供的支持“不包括歐洲國家或北約成員國在烏克蘭領土上駐軍”。
同日,法國外長塞茹爾內對馬克龍的言論進行了一番解釋,稱馬克龍考慮派遣軍隊執行一些具體任務,比如協助掃雷、現場生產武器和網絡防御,“這可能需要在烏克蘭領土上的軍事存在,但不會越過戰斗的門檻?!?/p>
而在北約占有主導地位的美國這次也與馬克龍的說法拉開了距離。白宮在周二重申美國沒有派遣地面部隊的計劃。而后拜登敦促國會批準一項涉及950億美元的援助計劃,其中包括對烏克蘭的600億美元援助資金。
同時,拜登警告說,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沖突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但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各國加大了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步伐。上周,有媒體曝出捷克正在牽頭與丹麥、荷蘭和加拿大一起尋求籌集15億美元為烏克蘭提供彈藥。瑞典、德國、英國近期也都公布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計劃。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15日,美國是烏克蘭最大的軍事援助國,承諾提供422億歐元。德國以177億歐元的承諾援助資金排名第二,英國以91億歐元緊隨其后。
相比之下,烏克蘭對馬克龍的言論的反應則熱情高漲。
烏克蘭總統府27日對馬克龍“不排除向烏派遣西方軍隊的可能性”發言表示歡迎,稱這是一個“好的跡象”。
烏克蘭總統顧問米哈伊洛·波多利亞克接受采訪時承認,這一方案目前只是“供討論的提議”,但他認為這“將討論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波多利亞克表示:“馬克龍先生現在表現出對烏克蘭戰爭給歐洲所帶來風險的深刻理解?!彼J為,這些言論還將“有助于加快交付”基輔要求的彈藥和武器,并“有助于其盟國更快做出軍事決定”。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