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奔馳、奧迪、福特和通用等車企紛紛表示要推遲汽車全電動化計劃,甚至有關閉電動車業務的存在。
面對汽車電動化的大潮,這樣的操作被視為“舉白旗”。
尤其是自主品牌的粉絲們此時特別的樂觀,其普遍認為這是歐美車企“打不過”中國車企所以“徹底躺平”,真的是這樣嗎?客觀上確實存在“打不過”的情況,歐美汽車工業強國都是資本主義體制,其國之根本是企業、是資本,是這些知名品牌背后的大財團;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自然是非常的有分量,那么任何會動歐美汽車企業蛋糕的方案都很難實施。而汽車電動化就是在全盤推翻這些老牌車企的固有產業鏈,其用上百年的時間構建出的、覆蓋全球工業國家的汽車產業鏈將被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拆解與重組,期間必然會動太多相關企業的利益。
而這些企業足有上百萬家,那么又會關聯到許許多多的汽車上、中、下游企業員工的利益,所以即便是美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在歐洲汽車工業強國德國也會遭遇許多麻煩;比如近日其德國超級工廠就遇到了高壓輸電塔被焚毀而導致工廠短暫停產的情況,雖然停產時間不長卻也造成了數億歐元的損失。
這是技術之爭嗎?
其實并不是。
燃油車和電動車在歐美市場里不是技術之爭,本質上是兩大陣營的利益之爭;其實電動車在上百年前就已經短暫火爆過,而之所以會消失的如此徹底,主要原因是石油開采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圍繞石油和戰爭創造出的新產業模式所蘊含的價值遠遠超過電動汽車。所以第一批從事電動汽車研發、生產、銷售的知名企業都已成為過去式或放棄了這項技術,其中就有亨利福特和愛迪生。
任何一項新技術與產品在初期都很難創造出價值,除非不得不采用新技術,否則企業是一定不會去投入研發的;這就是歐美車企對汽車電動化熱情不高的原因,不過其并非放棄,因為中國產的電動汽車正在逐步“賣”向全球,其產品力相當之強,現在的歐美車企是被倒逼著加速汽車電動化,而在此時選擇放緩節奏甚至暫停自然很反常。
其中道理顯然不是“徹底躺平”而是另有他圖。
換個思路:
假設一條街上全部都是餐館飯店,此時又一批外來商人想要開餐館,他們是找新店還是等等看呢?
正確的選擇無非是四個字,作壁上觀,此時參與進去只會讓這條街更火,對于自己而言則是身陷險境,因為不知道這條街上的顧客喜歡什么口味和品牌;所以與其用自己的錢去幫助這條街提高知名度,那就不如讓這條街上的門店先內卷,卷到最后當然會有一批門店難以為繼,可是失敗的原因不見得是味道不好而很有可能是經營策略問題。
這時候就去收購這家店,拿到技術,換個門頭,用自己最擅長的經營策略則能順其自然的邁向成功。
現在的中國汽車產業就像是這條街,許許多多的新能源車企就像是一個個的門店;電驅動技術依托的是街道之外的產業園(產業鏈),只要產業園成熟,歐美車企則只需要等到這些中國車企拼到不可開交的時候去直接收購或入股某些企業。其中的捷徑是與部分車企合資,這樣既能拿到成熟的技術又能避免前期大量的投入,更不會為中國汽車電動化的戰略目標進行加速以削弱自己傳統燃油車的優勢。
所以再也不要認為歐美車企電動化的推遲或暫停是“躺平”,人家現在扮演的角色是漁翁,國內的新能源車企正是鷸蚌;面對這種局面有必要開啟新的思路,否則真的有可能為歐美車企做嫁衣。
天和Auto編輯,歡迎轉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