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歐美車企放棄或者推遲了電動汽車轉型計劃,蘋果公司內部的電動汽車項目團隊——“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已被告知,蘋果將停止制造汽車的努力,同時加大對生成式人工智能(AI)領域的投資。
而奔馳在近期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宣布,將推遲電動化轉型的戰略,2020年,奔馳提出“電動為先”的戰略方向,目標是到2025年使電動汽車銷量占比達到25%;2021年,奔馳轉型戰略由“電動為先”轉向“全面電動”,2030年前實現全面純電動,但是近期奔馳宣布,將會在2030年之后繼續推出燃油車。
無獨有偶,近日,福特CEO吉姆·法利宣布關閉電動車生產線,把網絡炸開了鍋。當然了,這是一句謠言,但是去年,福特的確公開宣布推遲 120 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計劃。
無獨有偶,通用汽車曾經宣布,要在2023年下半年生產10萬輛電動汽車,2024年上半年再生產40萬輛電車,但是近期通用汽車宣布放棄該計劃。
而這還不包括豐田等日系汽車品牌,在過去的幾年里,豐田一直對全面過渡到全電動汽車表示質疑?!坝泻芏喾椒梢詫崿F碳中和?!逼囍圃焐虘摾^續投資混合動力汽車,而不是全力投入電動汽車。
這些消息放出之后,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不少人認為,全球汽車巨頭,都在放緩電動汽車的研發,電動汽車的發展轉型,似乎成為了中國車企的獨角戲,甚至有人用自嗨來形容中國車企的電氣化轉型。
但是我們仔細研究這些車企放棄或者放緩電動化的原因,還不足以讓我們得出這個結論。
首先,蘋果放棄電動車計劃的原因,和這些車企不同,一是因為蘋果汽車搞不定完全的自動駕駛,這讓蘋果覺得沒有革命意義,二是因為蘋果要ALL IN AI,因為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間看起來比造車更大,美國的科技公司幾乎都在ALL IN人工智能。
而其他車企推遲電氣化轉型的原因主要是,電動汽車的增長率放緩。2023年前三季度,歐洲電動汽車累計銷量接近220萬輛,市占率達到22.6%。相比之下,2022年全年歐洲電動汽車市占率為23%。可以看出,雖然歐洲電動汽車銷量實現增長,但市占率卻持平。
在中國市場也是如此,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銷量為294.36萬輛,同比增長40.4%。其中,純電動車銷量200.6萬輛,同比增長22.25%;插混+增程銷量93.5萬輛,同比增長105.73%。
這些車企之所以推遲全面電動化,是因為插混和增程式車型的增長率遠超預期,很顯然在當下電池技術還沒突破的情況下,電動汽車無法成為普適性的選擇,而增程式和插混車型,結合了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的優勢,算是過渡階段的最優解。而這些車企推遲全面電動化,也是希望在混動領域發力,分一杯羹。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國外油價與電價相對接近,而且用油方便。國內油價貴,電價便宜,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這幾家車企推遲全面電動化的轉型,絕非很多人想象中的,不陪中國車企玩了,中國車企自嗨,對于這些國外車企來說,好消息是意識到了混動車型的重要性,但是壞消息是在混動領域,似乎也是中國車企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