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慎終追遠的清明時節。今年清明節前,成都、重慶、揚州、貴港、長治等地的墓園舉行集體生態花葬儀式,多名逝者的骨灰在花草下入土為安。這種安葬方式不僅環保、節地,也更經濟。
4月4日,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多家墓園了解到,自2000年以后,多地民政部門陸續推廣花葬、樹葬、草坪藏、壁葬、海葬、江葬等節地生態葬。
3月27日廣西貴港、3月30日重慶、4月2日山西長治……清明前夕,在全國各地多個墓園,逝者親屬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將骨灰安放在青草蔥蘢、鮮花盛放的花壇中。
在收費方面,花葬的方式除了比傳統的墓位更經濟外,成都、重慶等地公墓舉行的花葬儀式都是公益性的,有的地方民政部門還有額外補貼。4月4日,成都龍泉驛區民政局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成都,逝者家屬選擇花壇葬可獲得3000元補貼。揚州墓園的工作人員也表示,該墓園的生態葬完全免費,還有其他補助,目前已為192位逝者完成生態葬。
除了花葬,樹葬也是生態安葬的重要形式,3至6個月內骨灰盒溶解,骨灰與泥土、鮮花融為一體。3月19日,一場集體樹葬儀式在四川成都金沙陵園舉行,親屬把對逝者的思念融入樹木花草之中,既節約用地又保護生態環境。
據了解,為鼓勵和引導市民采用節地生態安葬,成都市對采用塔葬、壁葬等節地葬方式安葬的成都市戶籍逝者給予一次性獎補1500元;對成都市戶籍逝者采用花葬、樹葬、草坪葬、不保留骨灰等生態葬方式安葬的,給予一次性獎補3000元。自2017年獎補政策實施以來,全市已有近6000名逝者享受節地生態獎補,累計發放獎補資金一千余萬元。
本組文/本報記者 戴幼卿 王浩雄 實習生 朱麗
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