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費者王女士向新黃河報料稱,其丈夫今年春節前,在濟南貴和領秀城一家名為中國黃金的珠寶店花費13800元購買了“一口價”足金手鐲,佩戴幾天后發現手鐲變形。此時,再翻看銷售憑證等單據沒能找到手鐲克重,給手鐲測重發現,按照當時購買價格核算下來,每克黃金單價約1000元,約為當時金價的兩倍。(據3月4日新黃河客戶端)
消費者之所以向媒體報料,顯然是認為其權益受到損害。黃金手鐲佩戴變形,是手鐲的質量問題,還是消費者佩戴或保管不當造成的暫且不論,但因為黃金飾品的特殊性,其實并不太影響其本身的價值。2月17日,他們要求商家退貨,但店員表示“一口價”產品不允許退貨,只能換貨。不得已,王女士只能額外支付了5900元,換了一對金魚吊墜和一個手鏈。
(圖源:新黃河)
買黃金看重量是消費者購買黃金時的習慣?!耙豢趦r”黃金,顯然規避了這個計價體系。本來,只要商家明碼標價,哪怕黃金飾品是“一口價”按件計費的,但同樣應該詳細說明金飾克重,讓消費者做出買或不買的決定。畢竟,不排除有消費者看中了款式,愿意額外花錢。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一口價”金飾銷售中要盡到告知義務,要講明稱重量的足金和“一口價”黃金的區別,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偠灾?,要明碼標價,更要告之消費者詳情。一位律師指出,商家不能以“消費者沒問重量”為由推脫責任。
再回頭看王女士的黃金手鐲,說是變形其實就是癟下去了,表明手鐲極有可能是空心的。難道,這里面就沒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商家在出售“一口價”黃金飾品時,有的根本沒有注明克重,有的則標注在標簽上,但需要打開小袋后才看得到。多家店鋪表示,售前不允許對“一口價”金飾進行稱重。商家為什么對黃金的克重諱莫如深呢?其實,公眾看到這里,心里都有數了。
記者再以“一口價”黃金作為關鍵詞,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共搜索到3822條投訴(截至3月2日14點),涉及品牌眾多,投訴主要集中在克重不明和換購政策不明。
“一口價”金鐲核算價格約是金價的兩倍,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很難讓人接受。對公眾來說,購買黃金飾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保值增值?!耙豢趦r”黃金飾品不是不能貴,問題是貴在何處,有必要讓消費者心里清楚。
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不該這么難,眾多投訴就表明,商家行為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這就要求消費者睜大眼睛,購買黃金飾品時仔細分辨,詳細問清克重,不要被表象蒙蔽,如果商家拒絕透露克重或拒絕稱重,不妨暫緩購買。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在收到投訴后,應該對商家行為進行調查,看是否有違法違規之處,如果有,就應該依法處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商家來說,誠信是金,不玩套路才能得到消費者的尊重。不管是計重還是計件,都不必對克重諱莫如深,不妨大大方方地告知消費者。否則,哪怕賺到了超額利潤,也只會損害自己的聲譽,讓消費者避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