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里的錢,都有定數”,財運多少,就看四個地方
中國人自古就有“拜財神”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五,是老百姓迎財神的好日子。中國人從來不掩飾對財富的追求,但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在求財一事上,總是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第二,命里十錢,不求百金!
第一條,講的是“道義”,第二條,講的是“定數”,一個人在追求財富的時候,只要遵守“道義”,順應“定數”,自然就會獲得與他人生匹配的財富。

莊子說“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也就是說,真正通達命運的人,不會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東西,包括財富!什么是生命中不必要的東西?其實講的就是“定數”以外的東西,所謂定數,就是你應得的東西叫定數,比如說人生的財富,賺你應該賺的錢,心安理得,但如果得到不該你得的錢財,就叫橫財。
關于橫財,過去有句老話:得橫財者必遭橫禍!按照莊子的理論,一個人命里的錢,都有定數。一個人的財運和財富的多少,主要看四個方面,分別是他的:人生態度、成長意識、財富管理、還有人品道德。
先來說一說“人生態度”。清朝有個著名紅頂商人,大家一定知道他的名字叫胡雪巖,胡雪巖出生窮苦,十二三歲,就到杭州的商鋪打雜做伙計,但是,胡雪巖和其他店小二不一樣,比如說,有客人到店里討水喝,別的店小二很不耐煩,或者直接拒絕,但胡雪巖卻總是很熱情地接待每一位來店里的人,哪怕他們只是來歇個腳又或者借口水,他都一視同仁熱情相待。

別的伙計總是說:掌柜每月就給這么點銀子,我做好分內的事就算問心無愧。所以,店里最忙的就是胡雪巖,別的伙計總喜歡把事情推給他做;客人來了,也都只喜歡找胡雪巖。從表面上看,胡雪巖比較吃虧,最忙最累,拿到的工資卻和別的伙計一樣,但是到了后來,掌柜的看到胡雪巖身上的發展潛力,不但對他加以培養,最后還將生意傳給了他,這就是胡雪巖的第一桶金。
世界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說過,人分為三種:一種,是無論別人怎樣點撥提攜,他也爛泥扶不上墻;第二種,是只要有人提點,他就能覺悟;第三種人,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或者幫助,他就能自主自發地行動起來,用付出的方式來提升自我。
很顯然,胡雪巖就是這樣的人,正因為他有正確的人生態度,才讓掌柜的看到他的優點和潛力。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拿多少錢就只干多少事,只要超出一點自己就吃了虧,那么這樣的員工即使再優秀也無法被老板看到,他得到的報酬永遠只能停留在原地,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永遠的“打工者心態”。所以,一個人有沒有財運,能創造多大的財富,首先和他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

命里錢財,皆有定數!所謂的定數,就藏在一個人的成長意識里!同樣是上班,有的人只是機械地重復著每天的工作,甚至時刻想著如何偷懶;而有的人,不斷想辦法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做得更好,盡管,他們拿到的薪酬并沒有差別,但他們工作的心態卻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差距還體現在各自的“成長意識”。假設,這兩種人同時失去工作,當他們到其他公司去應聘的時候,一定是經常動腦筋提高效率做的更好的那位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因為他在工作的時候一直在成長,而想著偷懶的人,卻始終停留在原地。
曾經有人說過,不要認為你是在給別人打工,因為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能從中學到東西,讓自己得到成長。對于追求財富尚未取得成功的人而言,一定要記住:如果你不想永遠替人打工,那就要抓住一切機會讓自己得到成長。我們要明白,所謂給人打工,其實是將你擁有的同一段時間產生了兩次價值,一次,老板給了你對應的報酬,而另一次,你得到了自身的成長。所以,對你當下的工作負責,不僅是為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更是一種成長和鍛煉的機會。

影響財運的第三個方面,是一個人對財富的管理能力。這里,并不是說手里有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錢財,才需要管理財富;一個普通家庭,月收入哪怕只有幾千一萬,同樣也需要進行合理的支配和管理。
精于算計,并不等同于會管理財富,比如一味摳門小氣,像貔貅一樣只進不出,這樣的人,其實很難富有。真正懂得財富管理的人,是知道怎么花錢,而不是如何省錢,換句話說,就是懂得分配與利用。
對財富,提倡夠用就好的哲學大師叔本華,其實也強調過對財富的分配與管理,根據他的觀點,一個人想要過得更加幸福,一定要記得將收入的一部分留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其他的部分,應該用在投資和學習以及其他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盡量不要把錢財揮霍在低級趣味的享樂上。關于財富管理能力,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但其中的核心就是讓每一分錢產生他應有的價值,比如把錢花在學習和成長,就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命里錢財,皆有定數!所謂的定數,還藏在一個人的:人品和道德!古人總是講:小財靠運。靠運氣發點小財,這很正常,但是要發大財,古人說“大財靠德”,大富大貴不能光靠運氣,而是必須有對應的品德,如果財和德不匹配,那就注定是場悲劇。
比如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西晉首富石崇,石崇不僅是大富豪,還擅長詩文,同時還出任過太守刺史等官職,無論是頭腦還是才華,都沒問題,他的運氣也很好,在擔任刺史的時候,因為所管轄的區域是南北通商的要塞,他對過往商賈強取豪奪,很快積累了巨額財富,后來又因為善于經營打理。最終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
但石崇這個人的人品道德卻不是很好,一方面貪財好色,另一方面,喜歡張揚炫富,視人命為草芥,家中的侍妾誰要是惹他不高興,抬抬手指就下令殺掉賠錢了事。而且,石崇即使富甲天下,他也很少接濟貧苦,更談不上樂善好施。石崇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非常凄慘,不但被抄家斬首,而且全家老少無一幸免。

所以說,一個人即使有發財的本事,還得有享受花錢的命,如果自身的福德不夠,那就真應了那句:人生最痛苦的是人走了,錢還沒花完,這就叫有賺錢的運,卻沒花錢的命。
在中國人心目中,除了關羽這位財神以外,還有一位更正宗的財神——范蠡。范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他一生艱苦創業,三起三落,三次散盡家財救濟百姓,又三次創業成為巨富,他經商以誠信為本,致富不忘根本,仗義疏財樂善好施,以88歲高齡得以善終,因此被后世尊為商圣與財神!古人之所以尊范蠡為財神,就是希望后世明白一個道理:命里錢財皆有定數,而唯有積德行善,才能守住你的定數、甚至打破你的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