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譚元壽遺體告別儀式,昨天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葉少蘭、趙葆秀、王蓉蓉、于魁智、李勝素、杜鎮杰、遲小秋、李宏圖、胡文閣等梨園名家與各界人士都趕來送譚先生最后一程。尚長榮、藍天野、王珮瑜、李幼斌、劉長瑜等人敬送了花圈。眾多戲迷也自發趕來送別譚老先生,送別的隊伍在禮堂前蜿蜒排成一條長龍。
譚正巖抱著爺爺的遺像,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本報記者 方非攝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正宗一脈 大纛之家”擺放在告別廳門口,簡短八個字,概括了譚門七代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堅持,以及他們對于行業的引領。
譚先生10月9日去世,而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在10月11日、12日有兩場京劇《許云峰》的演出,他沒有因為爺爺的去世而回戲,“爺爺總跟我們說戲比天大,要舍小家顧大家,觀眾的事兒、京劇事業的事兒就是大家的事兒,我相信他如果健在,也希望我能完成演出?!弊T正巖的父親譚孝曾說,這兩場演出兒子的壓力很大,但同時也有了更好完成表演的動力,兩場演出他超水平發揮了。讓譚正巖最高興的是,自己的孩子滿月那天,他們專門抱著去跟爺爺見了面,留下譚家四代人的珍貴合影。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與譚元壽合作了四十多年,走出告別廳依然難以平復悲傷的情緒,他說:“元壽大哥做人做藝都是我們的榜樣,他的去世讓我非常非常難過,譚家幾代人為京劇事業、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去世是京劇界的重大損失?!本﹦”硌菟囆g家杜鎮杰與譚先生更是頗有淵源,他的岳父馬長禮和譚元壽合作了半輩子,他也一直受教于譚先生,他說:“他老人家家學源遠流長卻不保守,對京劇藝術的傳承比我們還著急,見面就問我又在學什么。”
在告別現場還來了許多粉絲,他們并不熟悉生活中的譚元壽,就是因為那舞臺上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形象,來送先生一程。收藏家馬未都就是這樣一位粉絲,他與譚元壽先生在生活中并無交往,只是純粹以戲迷身份前來告別,他說:“我從十幾歲就開始看他的戲,他的郭建光給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他的表演和唱腔都非常熟悉?!?/p>
看到大家敬獻的花圈、挽聯,看到排得長長的告別隊伍,譚家人備感欣慰,也從中感悟到了許多。譚孝曾說:“遺體告別儀式是讓人悲痛的事情,但也讓我們從中感悟到父親這一生認認真真演戲、踏踏實實做人才能獲得這么多人的尊敬。如今,我也在像父親那樣去做,努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像他那樣低調做人、高調唱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