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
“單獨二孩”政策落地一年有余,2015年全國兩會,生育政策再成各方關注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已經連續六年提案呼吁加速計劃生育政策全面深化改革,3月2日,王名向澎湃新聞()透露,他今年共提交27份提案,其中兩份與計生政策有關,一份是建議取消限制、鼓勵生育,參與這份提案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教授劉大鈞;另一份建議廢止社會撫養費征收。
王名告訴澎湃新聞,連續6年關注計生政策,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問題,自己“越做越有壓力”,因此今年繼續做了這方面的提案。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他提案將呼吁加快形成鼓勵兩孩、優生優育、面向未來的積極人口政策。
王名和劉大鈞呼吁:應加速政策轉型,變“單獨兩孩”政策為“鼓勵兩孩”政策,即取消“單獨”的生育兩孩限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那些符合生育條件的夫婦生育兩孩,可探索在符合條件的城市建立“鼓勵兩孩生育基金”,對生育兩孩的家庭進行經濟上的補貼和生活上的幫扶,以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
此外,加快推動人口政策重心從數量控制轉向穩定規模和改善結構;盡快取消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廢止以嚴格限制生育為目的的社會撫養費制度;恢復并改善強制婚前檢查,鼓勵適齡生育,堅持優生優育;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應體現生命本位、文化本位和家庭本位的原則;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的積極人口政策等亦被寫進提案中。
不過,國家衛計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馬旭3月3日上午表示,全面放開二胎預計在今年不會搞區域性試點,單獨二孩政策效果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馬旭對媒體表示,如果簡單放開“二胎”政策,將增加人口流動的復雜性,人口恐將會在經濟聚集區等局部堆積。他說,內地存在地區布局不平衡等問題,生育政策需要關注整體調控,要慎重。
早在2010年兩會期間,王名就曾提出放開二胎的社會經濟條件已成熟,以“一胎化”為核心的計劃生育政策已完成歷史使命,在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與勞動力人口增勢減弱的情況下,應該放開二胎、提倡一胎。
連續六年提案呼吁改革生育政策,王名也曾碰過釘子。據《南方都市報》2014年報道,對王名的提案,國家計生委最開始的答復斬釘截鐵:基本國策,不容改變。不過,王名當時表示那就繼續提,一直提到改變為止。國家計生委后來答復變為“中央沒有改變,我們沒有辦法”,再后來變為“有重要的啟發,我們將認真研究”。
1月12日,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在例行發布會上介紹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情況時表示,全國有近1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2014年的申請數是 “符合預期”。
但據媒體報道,廣東、廣西、安徽、福建、江蘇等多地都被爆出“單獨二孩”政策遇冷的情況。
王名認為,經過一年,原本呼聲很高的“單獨兩孩”政策并沒有出現當初人們普遍預料的“井噴式”申請和出生人口激增。盡管政策效果的觀察尚需時日,但出師不利的過渡性政策其必要性大打折扣。
此外,王名等人還建議,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切實解決獨生子女高風險家庭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對于因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失獨”家庭,應建立國家基金進行公益救助和社會支持。
【附王名、劉大鈞的六點建議】
第一,加快推動人口政策重心從數量控制轉向穩定規模和改善結構。要解放思想,從根本上改變計劃生育就是控制人口數量的陳舊觀念,充分認識生育率最終處于替代水平或之上才是維持民族繁衍的必要前提。從當前及今后的人口走勢看,即使完全放開也難以避免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每年出生人口的雪崩式滑坡。因此人口政策的長期目標應是穩步提升生育率至替代水平,最終確保每年出生人數基本穩定,維持中華民族的正常繁衍,同時不斷促進人口結構優化,并加強優生優育,努力提高人口質量。
第二,加速政策轉型,變“單獨兩孩”為“鼓勵兩孩”。去年7月,國家衛計委有關發言人表示,除西藏、新疆外的29個省(區、市)已依法啟動實施了“單獨兩孩”政策。但已有數據表明,新增出生人口數遠低于預期。據估計,我國符合政策條件的夫婦共有1100多萬對,但其中提出申請的家庭不足10%。其中,上海37萬對夫婦中僅有1.66萬對申請了二胎指標,申請率僅為4.6%。福建符合條件的夫婦也只有三成提出了申請。經過一年,原本呼聲很高的“單獨兩孩”政策并沒有出現當初人們普遍預料的“井噴式”申請和出生人口激增。盡管政策效果的觀察尚需時日,但出師不利的過渡性政策其必要性大打折扣。為此我們呼吁:應加速政策轉型,變“單獨兩孩”政策為“鼓勵兩孩”政策,即取消所謂“單獨”的生育兩孩限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那些符合生育條件的夫婦生育兩孩,可探索在符合條件的城市建立“鼓勵兩孩生育基金”,對生育兩孩的家庭進行經濟上的補貼和生活上的幫扶,以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
第三,盡快取消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廢止以嚴格限制生育為目的的社會撫養費制度。要盡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按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從制度上規范生育新政并為人口政策調整提供法律保障,各級地方政府也應盡快對相關法規和政策進行全面梳理;要在去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調整相關政府部門的體制和職責;要立即停止各級政府以“一胎化”為核心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執法及行政績效考評辦法;要大力開展關于生育新政和人口政策調整的宣傳教育活動。
第四,恢復并改善強制婚前檢查,鼓勵適齡生育,堅持優生優育。我國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發國家,2003年新婚姻法將“強制婚檢”改為“自愿婚檢”后,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持續走高,根據全國出生缺陷醫院監測數據(監測期限為妊娠滿28周至產后7天),2010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49.9/萬,較1996年增長了70.9%。另據國家衛計委有關領導在2013年的相關國際會議上通報,估算中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因此建議盡快恢復并從技術和服務上改善強制婚前檢查,鼓勵適齡生育,限制高齡生育,堅持優生優育。
第五,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應體現生命本位、文化本位和家庭本位的原則。在計劃生育工作中,應以人為本,尊重并捍衛人的生命,包括對未出生的胎兒生命的尊重與保護,也包括對生育權的尊重與保護,堅決杜絕任何強制墮胎、強制絕育、強制上環等非人道做法。要把人口的均衡發展目標提高到民族文化傳承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高度,把生育和教養身心健康的孩子作為民族復興最根本的戰略基礎,在稅收、教育、醫療、就業等各個方面切實減輕養育家庭的負擔,采取積極措施保護孩子和家庭。
第六,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的積極人口政策。人口政策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因此人口政策的調整必須著眼于未來。目前,黨中央已經做出了調整人口政策的重大決策。決定人口政策方向的是人口結構和規模對經濟、社會、國防、環境等的影響,因此人口政策的調整需要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建議由國務院授權發改委,統一協調相關部委和各領域的專家組成人口政策調整攻關課題組,研究人口政策調整的總體方案,并加快形成面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人類的未來的積極人口政策。
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切實解決獨生子女高風險家庭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對于因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失獨”家庭,應建立國家基金進行公益救助和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