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當時27歲的寧夏小伙李滿虎在非洲土地上,被尼日利亞土王授予稱號“幸運酋長一世”,并在不久后還成為喀麥隆的酋長。
這之前,他厭倦了國企工作,辭職去非洲。最初他從事技術工作,晚上睡在礦山上的彩鋼房集裝箱里,房子很小,上下鋪。屋子外是荒涼的密林。
再后來,他的工作轉向行政。在尼日利亞和喀麥隆的交接地帶,他需要與許多政府部門溝通大事小事。公司為當地建造橋梁,給當地社會帶來福利。他也因為熱情真誠被土王兒子引薦,并獲得酋長稱號。
當上酋長,李滿虎工作便利了很多,從前經常來找他麻煩的小酋長開始和他稱兄道弟,一些以往擺不平的事,當地人出于對他身份的尊重也作了讓步。
如今,他已回國開展海外業務?!扒蹰L這個頭銜就是一份榮譽,不能看得太重要,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崩顫M虎說。
以下是李滿虎的自述。
李滿虎在喀麥隆被加冕第二個酋長身份。圖/受訪者供圖
【1】在尼日利亞當酋長
2018年12月23日,我成為尼日利亞酋長。那天當地村民載歌載舞,打著節拍為我歡呼,我穿著酋長服裝,拿著手杖,感覺不可思議。
當時,我是中地海外集團尼日利亞公司的職員,公司正在承建尼日利亞與喀麥隆的跨境大橋項目,我在其中負責行政外聯等事務。
在這之前,我沒接觸過其他酋長,只是在工作的時候隱約聽說有事情可以找土王,沒想到有機會在土王的授權下成為酋長。
1947年,尼日利亞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后,建立了一套聯邦整體,但傳統的權力體系并未消亡,土王就是這套權力系統的頂點。酋長相當于土王的地方代表。
公司為當地建造大橋,做了項目,給當地社會帶來福利。我也因此認識了當地土王的兒子。接觸時間長了,他覺得我人很真誠,把我引薦給他父親。
說實話,土王有好幾個兒子,他會傳位給其中一個,但不是引薦我的那個。所以那位兒子自己都當不了酋長,還愿意引薦我,讓我獲得這份榮譽,我真的很感動。
一般來說,當地能當酋長的人真的是寥寥無幾,要么有錢,要么有權,要么對當地有貢獻。不是說你想當酋長,就能給你分一個,絕對沒有這樣的事。
我后來也想過他們為什么讓我當酋長,可能因為我做事和善,對當地人和他們的風俗習慣都很尊重。有的人只講究工作,對當地人說話不太客氣,工作完就沒有其他的了。
土王后來告訴我,之所以選擇我,一是表示當地對中國公司的認可,二是期待我能夠代表他去處理公司與當地人的一些事務。他給我封號:幸運酋長一世。
我覺得我太年輕,擔不了這么大的責任,問他能不能把酋長轉給我們公司總經理。沒想到他說不行,換誰都不行,因為他只認識我,只認可我。
我就這么成為了酋長。當地工人們以前叫我名字,現在要改口叫Chief了,見面還得跟我行禮。
官方政府發給李滿虎的酋長身份證。圖/受訪者供圖
土王找我聊天,說我可以娶四個老婆,他自己也有四個。我開玩笑,我要娶四個的話,就四個大部落各來一個。酋長是世襲制,他還催我生兒子,說我兒子能繼承我的封號,成為幸運酋長二世。
酋長的權力很多。有這層身份在,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普通人,都會很尊重我,利于我們工作開展。
在尼日利亞當酋長之后,喀麥隆那邊的酋長提議說,既然我們公司的項目是在兩個國家間建跨境大橋,尼日利亞給了我這個榮譽,他也可以讓我成為喀麥隆的酋長之一。于是辦了個儀式,承認了我的頭銜。公司也覺得這是好事,這樣一來,在兩邊開展工作都會順利得多。
與在尼日利亞獲封酋長不同的是,在喀麥隆,中國人獲封酋長不僅需要土王的認可,還需得到當地政府的同意。在我之前,喀麥隆還沒有華人酋長。就這樣,我成為尼日利亞和喀麥隆雙酋長。
2018年,李滿虎成為尼日利亞伊通地區酋長。圖/受訪者供圖
【2】從技術工作干起,在礦山睡集裝箱
我是寧夏人,去尼日利亞前在甘肅一家國企上班做技術,朝九晚五。我看到有朋友跑到非洲的喀麥隆工作,我也想著有沒有機會能出去走一走,闖一闖。
我就是個不走尋常路的人,不想過循規蹈矩的生活。人活著總得有點奔頭吧,一輩子幾十年,總得做點不一樣的事吧?就這樣,我裸辭了,在家閑了兩個月。
非洲的招聘門檻相對較低,要求就是會一點語言,會一點技術工作。我當時剛畢業沒多久,能選擇范圍并不多。
家里人一開始不理解,放著國企那么好的工作不干,怎么辭職跑國外去了。但他們看我賦閑在家,事已至此,知道我要找別的出路,也就尊重我的決定了。
去之前,我對尼日利亞的了解也不多,在網上查了下資料,開始辦護照、簽證。我們一行三四個中國人,大家在一塊,互相也有照應,不會太害怕。
第一次踏上尼日利亞的土地是2015年12月,國內還好冷,我穿著毛衣,可尼日利亞好熱,出了機場只覺熱氣騰騰。這就是非洲。
我是從廣州飛過去的,尼日利亞機場的航站樓很落后,基礎建設很差。我心里當然有落差,但也明白,我是去工作去賺錢的,不是去生活的。
第一關是語言。尼日利亞人說的是英語,喀麥隆人是英法雙語。坦白說,去之前我的英語不怎么樣,大學四級水平,況且四級還不考口語。
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適應當地的口語。許多單詞,我們的發音和當地人的不一樣,況且中國人學英語重讀寫不重口語,我花了很長時間打開自己,找當地人聊天,不會的單詞查查手機。慢慢英語就提高了。所以語言環境真的很重要,潛移默化的。
那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礦業勘查,給工程師做助理。公司招有當地的技術人員,我們就帶著他們工作。純技術,一般只和中國人,或當地的黑人技術人員溝通,其他的不需要接觸。
當地黑人技術員的基礎還是很扎實的,理論知識很強,但缺乏技術經驗和實踐能力。我們會帶去一些技術上的支持。
坦白說,那份工作還是挺辛苦的。工作地點是在礦山上,我們這些中國員工帶著當地工人和四五個安保人員住在彩鋼房集裝箱里,房子很小,上下鋪。
野外很熱,只有一個汽油發電機供電的小小風扇,作用微乎其微。但聲音很大,響個不停。我們熱到不行,白天工作辛苦,晚上把毛巾弄濕,放在身上降溫。
在野外也沒什么娛樂,平常除了電腦上看看電影,也沒什么可以玩的。鎮子很偏,野外很荒涼,都是密林,紅色的土。
至于飲食,我們有專門的中國廚師過來做飯,調味品都是中國帶來的,口味隨師傅而定。南方廚師就是南方口味,北方廚師就是北方口味。有時候吃不好會想家。
非洲有瘧疾。剛開始去的時候不懂,經常被蚊蟲叮咬,留下很多疤,兩三個月后就得了瘧疾,會發燒。接下來的流程就是去當地醫院了。不過當地醫療條件真的很差,病房里只有一個床和一個水銀的血壓計。先量個血壓,再量體重,知道你是瘧疾就給你輸液。其他什么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