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觀眾有多喜歡張頌文,看《獵冰》的數據就能看得出。
2024年以來冷淡的市場環境下,在某些數據層面,《獵冰》甚至算是繼《繁花》之后表現最好的劇。開播次日站內熱度破28000,甚至已經保持了多日29000;在抖音熱榜上,穩居劇集總榜前二。
作為《狂飆》之后播出的第一部張頌文主演劇集,從制作水準來看,如果沒有張頌文,絕不會讓《獵冰》有如此關注度;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張頌文,該劇也不會被推到如此風口浪尖。
“張頌文概念劇”這潑天的富貴,給《獵冰》帶來的,是一種劇烈的失衡和擰巴。
一部小制作的“奇幻漂流”
如果沒有張頌文,《獵冰》的軌跡會是如何?
從觀看體驗來說,這是一部過時的、粗糙的二流犯罪劇,靠著大毒梟劉招華真實事件改編的IP,以及“華為二公主”姚安娜出演的噱頭,或許能在地方臺找到播出機會,然后在幾家平臺上做做分賬,爭取收回成本。
之所以說過時,是因為該劇無論是制作方式還是審美,都表現出世紀初犯罪紀實片的那種粗糲感,而這正是導演高群書的舒適區,他的《命案十三宗》《真相》《征服》也是彼時頗具代表性的作品。
《征服》劇照
那時候,故事是按案卷來的,場景都是真的,除了大反派需要演技派挑大梁(比如《中國刑偵1號案》的丁勇岱、《征服》的孫紅雷),演員都是拍攝所在地現找的,甚至如《12.1槍殺大案》,曾經直接把整個破案團隊拉過來演自己,世紀初的生猛可見一斑。
高群書稱選用姚安娜,是因為“喜歡用沒受過任何表演訓練的非職業演員”,確實符合這套制作邏輯。
但是,這一套制作和審美體系,無論對于如今成熟的劇集市場還是高清的4K大屏,都已經過于不友好了。而且在劇作層面,《獵冰》也遠遠不及曾經的紀實片,而犯罪劇恰恰是最要求劇本質量的。
也因為如此,首日上線后評論就把該劇的劇情、剪輯、人物刻畫、美術等等都吐槽了一個遍,稱其是質感仿佛“社會普法劇”或“1818黃金眼”。
時至今日,為什么會做這樣一部明顯過時的???
此前高群書導演本人回應其實說得很清楚,問題就是沒錢。
因為劇本“不夠好”沒拿到平臺的投資,制作費用只有4000萬,目前的制作風格是基于費用不足的削足適履。而沒有繼續改劇本的原因是“如果再改,就只能換編劇,那又是一筆錢”,邏輯上儼然成了惡性循環。
或許對于高群書,這樣一個故事的底子,也確實看不到太多值得投入的亮點,故而直言“初心是為了幫助青年導演”。
至此,完全可以理解,以低成本分賬劇邏輯做出來的《獵冰》,本身并沒有傾注太大的野心。選擇姚安娜,也并不需要什么“大紅包”,畢竟以劇組有限的演員支出,姚安娜的知名度堪稱極具性價比。
在國產劇集領域,每年這樣的劇集都不在少數,匆匆上線后消失在大眾視野中,留下一個尷尬的評分和“好IP,沒做出來”的惋惜。
但誰能想到,張頌文,火了?
既“上頭”,又“下頭”
2023年1月,《狂飆》開播。
按照“微博深度玩家”張頌文的微博,他當時已經在橫店進組《孤舟》。而《獵冰》從2022年10月下旬開拍,按照高群書導演所說“55天”的拍攝周期,彼時已經基本結束,后續到2月正式殺青可能還有一些補拍。
所以當張頌文爆火時,作品本身的低成本小制作底色已成。
目前的成片,可以看到是在不大規模不補拍的前提下,通過保留大量整段整段的張頌文鏡頭,盡最大可能放大了劇作的優勢,其中不乏目前被贊許的“X分鐘長鏡頭”,甚至保留了很多現場“事故”下的臨場發揮。
不可否認,張頌文在刻畫人物上,確實表現出了較強的個人能力。
應該說,《獵冰》和《狂飆》的劇本水平有著巨大差異,相比高啟強的經歷和堪稱濃烈的情緒,黃宗偉在劇作層面非常單薄,走上犯罪道路最可支撐的現實動機,好像就是為了養三個兒子。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張頌文這次的人物,似乎少了一些色彩,因為劇本的主要敘事目的就是講人物原型離奇的逃亡事件,幾乎完全忽視了人物本身的建構。
張頌文盡可能地給角色注入了靈魂,比如設計打響指的小動作,就讓觀眾看到了其謙卑外表下的傲慢與自大。最終的呈現,可以說是一場讓人滿意的個人秀,讓觀眾會產生對人物命運的好奇,許多人就是因此而“上頭”追劇。
但全劇剩下的部分,基本都在“下頭”。
最大的問題在于,《獵冰》缺少一個“安欣”一樣從正面陣營產生對抗的形象,在敘事上完全失衡。因為種種原因,這部分爭議大量集中在演員姚安娜身上,還出現了“吃雞式演技”、“華為二公主追擊小米代言人”等熱梗。
而就算她在表演上是一張白紙,需要指出的是,故事也沒有在白紙上畫出任何東西。
這個人物的設計本身是薄弱的,經不起推敲的,無論是宛如“機械降神”一般的直覺派推理,還是作為退伍兵卻毫無組織紀律的個人英雄主義,都讓角色本身顯得工具化且無法立足。
加上劇本、拍攝、剪輯等各個環節的問題,讓全劇表現出了一種極其擰巴的觀感:張頌文的個人表演實現了高信息量輸出,堪稱把有他的場景都做了濾鏡加持,連對手戲的演員都顯得自然了;而其他的部分,會讓人希望能跳過。
“張頌文概念劇”這“潑天的富貴”,《獵冰》接不住。
演員的價值
關于演員和作品之間的關系,行業一直有“人保戲”和“戲保人”的說法,按這個邏輯,《獵冰》顯然屬于“人保戲”,而且效果是現象級的。
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所謂“演員扛劇”的邏輯,似乎在出現變化。
最近十多年,這其實都是一個流量概念,即主要演員有多少粉絲,則該劇的受眾就可以計算為“深度劇迷+粉絲”的集合,與劇集本身的質量其實并無關聯。甚至在后來受眾逐漸泛化之后,粉絲們還會承擔口碑維護。
而問題是,這種基于互聯網的開發邏輯,忽視了內容行業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對用戶時間的搶奪進入白熱化之后,長視頻受眾基本盤的流失,加上粉絲受眾總量的見頂,讓原本的流量邏輯難以為繼。
全行業因此進入內容升級,也就是把重點放在了“戲”而不只是“人”,以挽回行業逐漸流失的基本盤。而在分眾時代下,打造能破圈的“人”,難度遠高于打造破圈的“戲”。
張頌文因此會表現出稀缺性。有作品、有新鮮感、公眾形象良好,從這些層面說,他其實更接近傳統意義上的“明星演員”,而這類演員,理論上應該是更具扛劇能力。
事實似乎也是如此,張頌文把這樣一部低成本犯罪劇,提升到了其接不住的高度,這在缺乏國民級明星的分眾時代,著實屬于小概率事件。
單純以ROI來說,《獵冰》當然可謂大獲全勝,但難免讓人惋惜,如果劇本好一點,如果拍攝細一點,這首部“張頌文概念劇”都算得上是手拿把掐的爆款,更不至于卡在站內熱度29000的線上如此之久。
而這差不多已經是“人保戲”的極限。
反過來說,除了平臺和張頌文算得上是贏家,這部劇對其他所有主創來說,帶來的都只有消耗。這從開播以來的討論看已經非常明顯。
成熟的市場需要真正的好內容,“張頌文概念劇”需要的也不只是張頌文自己。
對于張頌文自己,接下來幾部劇的表現,也是他成“角兒”必須過的關。
還好張頌文后續的《孤舟》,包括以他為男主角的大制作《清明上河圖密碼》,都算是平臺的頭部制作,至少不至于再出現財務上的問題。
如張頌文這樣的演員能夠獲得大眾認知,并具有如此高的商業價值,應該認為,還是證明了市場的成熟,也說明行業在回歸內容過程中趨于理性。而《獵冰》,只能說是這個過程中一個不算美麗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