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獎頒獎典禮在烏鎮舉行。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獎評審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介紹,今年首次區分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工程研發三種類型,共征集到來自全球的246項科技成果申報,涉及人工智能、5G與6G、大數據、網絡安全、高性能芯片、工業互聯網等多個前沿領域。經過40位海內外權威專家評審,最終15項成果入選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獎。
鄔賀銓表示,這些成果國際性強,被國際科學界公認;創新性強,解決了行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關鍵問題;應用性強,成果轉化程度高,對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有重要作用,實現了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來看看都有哪些科技成果獲獎,并涉及哪些公司或機構吧。
關鍵技術類
1.全球首個5G Advanced-ready調制解調器及射頻系統
公司:高通
今年2月,高通推出全球首個5G Advanced-ready調制解調器及射頻系統——驍龍X75。在業界首次采用面向5G的張量加速器,將AI性能提升至前代產品的2.5倍以上,還將定位追蹤精度提升高達50%,毫米波鏈路接收功率提升高達25%。僅僅在驍龍X75發布兩周內,移遠通信、美格智能、廣和通等多家中國模組廠商就推出了搭載驍龍X75的5G模組。
2.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關鍵技術
公司:百度
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介紹,目前,文心大模型和飛槳深度學習平臺聯合優化,快速迭代升級,訓練效率提升到3月發布時的3.6倍,推理效率提升50多倍。文心一言全面開放兩個多月,用戶達到7000萬,場景達4300個。
3.4G/5G移動通信共建共享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
公司:中國電信、中國聯通
2019年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簽署5G網絡共建共享框架協議,已經建成了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網速最快的5G SA共建共享網絡,也實現了4G中頻網絡的全量共享。通過共建共享,每年節電超200億度、降低碳排放超1000萬噸,為全球5G網絡綠色發展提供了創新的中國方案。
4.全光底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公司:中國聯通
中國聯通副總經理梁寶俊介紹,中國聯通率先提出全光底座架構體系,聯合華為公司完成多項技術創新,攻克了超大規模全光組網及快速恢復等難題。技術成果成功服務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累計服務超2.13億5G用戶,超過8900萬寬帶用戶,超過100多萬條政企專線。
5. C-V2X車聯網通信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公司:中國信科
中國信科陳山枝團隊早在2013年就提出C-V2X蜂窩車聯網技術路線,率先研制出首臺套C-V2X芯片、車規級模組、車載終端、路側設備、測試儀表等產品,目前已經廣泛部署應用于中國7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17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16個“雙智”試點城市,以及智慧高速、城市交通、智慧園區等典型場景。
6.IBM生成式人工智能watsonx:企業級AI的未來
公司:IBM
IBM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旭東介紹,IBM watsonx提供了一個包括AI開發平臺、湖倉一體方案和AI治理在內的工具包,幫助企業從數據的準備、模型及應用的構建,到AI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在跨業務場景中快速訓練并部署AI能力。
7.GaussDB:分布式數據庫
機構、公司:清華大學、華為公司
數據庫是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李國良介紹,GaussDB圍繞高性能、高可用、高彈性、高智能、高安全構建技術競爭力,廣泛應用于金融、政企等行業。華為已經全面上線GaussDB,在流程IT業務中上線,經受住企業最復雜業務的挑戰,處理效率相比舊系統提升10倍以上。中國郵儲銀行基于GaussDB,打造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為全行6.5億用戶提供日均20億筆、峰值6.7萬筆/秒的交易能力。
8.智慧油田工業物聯網WIA-PA技術與系統
機構、公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石油、中科奧維
數字化轉型為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于海斌介紹,該系統通過構建油田生產全覆蓋的工業物聯網系統,打造網絡、硬件、軟件一體的工業物聯網生態,實現對偏遠分散油井生產過程的實時在線監測,形成集遠程計量、故障診斷、節能優化于一體的智慧油田生產新模式。目前,WIA-PA已覆蓋了大慶、遼河等油田的油水井2.5萬口,有效解決了廣域大規模采油井的實時監控難題
9.大規模云網融合系統內容高效可靠分發與主動防御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機構、公司:上海交通大學、網宿科技、奇安信、科來網絡等
在當前的Web應用、實時音視頻通信以及互動直播中,高效可靠的內容分發網絡(CDN)是解決內容可信分發和保證安全穩定運行的一項關鍵技術。上海交通大學網絡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建華介紹,該項目突破了多方面關鍵技術,研發了云分發網絡、安全云防護、流媒體服務等九大類云網內容分發與主動防御工具裝備,并且形成了涵蓋電子政務、在線教育等近二十個行業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為全球15000多個商業用戶提供服務。
基礎研究類
10.多層次多元知識融通的自然語言深度學習基礎方法
機構、公司:清華大學、華為公司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介紹,近十年來,自然語言處理發展迅猛,從Word2Vec到ChatGPT,實現了自然語言處理從離散符號系統到連續向量空間的技術范式革命。但依然存在詞表示和句子表示機制不完善、語言模型與知識系統結合不緊密的突出問題。該項目經過持續研究,突破了自然語言深度學習的若干重要瓶頸制約,顯著提升了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的基本能力,己成功應用于華為云,服務150余個國家和地區,取得良好效果。
11.視覺媒體的層次化內容感知
機構:北京交通大學、南開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趙耀介紹,如何模擬大腦的認知機制,實現高效且層次化的視覺內容感知一直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重大挑戰。近幾年,該項目以圖像、視頻等視覺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深入地研究了視覺從圖像級、物體級到像素級粗粒度及細粒度的遞進感知理論和解決方案,項目成果被引用超6000次,包括來自圖靈獎獲得者及100多位IEEE Fellow的引用。部分技術在華為和Picsart公司得到應用。
12.5G移動通信系統高能效機理研究
機構:華中科技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葛曉虎介紹,該研究主要集中于解決5G能效問題,特別是解決5G超密集蜂窩網絡架構、基站拓撲理論以及高能效低延時接入等挑戰。該成果提出了創新的分布式超密集組網架構解決方案,使5G基站超密集組網時的能效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工程研發類
13.ARGO:機車車輛的自主檢查機器人
公司:下一代機器人智能制造有限責任公司
下一代機器人智能制造有限責任公司CEO安東尼奧·弗里索利介紹,ARGO是一種新型的、能對軌道車輛進行自主安全檢查的機器人。該機器人可在鐵軌內運行,因此能夠從底部對列車進行安全檢查,通過人工智能手段檢查像剎車片、螺栓、剎車盤、列車連接處等關鍵零部件。這些都是列車維修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14.騰訊覓影數智醫療影像平臺
公司:騰訊健康
騰訊健康總裁吳文達介紹,該平臺已開放20多個AI引擎,助力17所高校與科研院所、23家公立醫院,以及33家科技企業正在平臺上開展科研工作。病理診斷企業“安必平”,通過平臺研發的“宮頸細胞學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已進入臨床試驗。此外,攜手邁瑞醫療開發“全自動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分析儀”,大幅提升血細胞識別準確率,已在全球400多家醫院使用。
15.卡巴斯基汽車安全網關(基于卡巴斯基操作系統)
公司:卡巴斯基
卡巴斯基汽車安全網關(KASG)解決了汽車架構內安全通信的關鍵需求,通過將KASG嵌汽車的電控單元,汽車制造商可以建立強大的網絡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