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體育訊距離5月30日中國女乒在世乒賽上的失利已經過去了一天的時間,剛剛獲知消息時的種種激烈情緒應該已經逐漸平復,在冷靜下來之后,我們對這件事情的反應不應該只停留在義憤填膺,乃至破口大罵上面,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有用的和有益的東西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中國人真的不關心乒乓球了嗎?
隨著1995年以后中國乒乓球隊重新回到世界的巔峰,獲得越來越多的榮譽,逐漸的,人們對于這支隊伍的心態已經跑偏。獲得冠軍是人們對本國隊伍的一般需求,但是當冠軍已經是囊中之物,比賽結局在開打之前已經注定的時候,人們感到,乒乓球這項運動已經失去了體育比賽最基礎的要素——“競爭”。
由此很多國人聲稱從此將不再關注乒乓球,“打來打去都是中國人,沒意思”,“反正中國肯定能奪冠,還看它干嗎?”諸如此類的觀點越來越多。一方面國際乒聯在不斷更改規則,試圖改變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就連中國人自己似乎也對這項運動厭倦了,逐漸把她拋棄了。奧運會還可以一看,世乒賽略有意思,其他世界比賽都是雞肋,就更不要說亞洲級別和國內的乒超聯賽。校園內的孩子們,打籃球的最多,踢足球的也不少,網球成了新寵,人們平時鍛煉休閑,打羽毛球和臺球是不少人的首選,打乒乓球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乒乓球,似乎逐漸將退出國內主要媒體的體育版面。
但是這次女乒的一敗,讓人重新見識到了乒乓球在中國的影響力。短短的1個小時,戰報的留言就達到了3千多條,截至到目前已經快要上萬;參與調查的熱心網友達到了16萬多人;還有無數的網友在微博()上發表著自己的看法,為女乒出謀劃策;大家見了面,“昨天看球了嗎?”“輸的真可惜啊”,這樣的對答成了一道風景……這樣的情形,似乎又讓人想起了10多年前的時候,筆者還記得,95年的天津世乒賽時,一到轉播時間幾乎萬人空巷,第二天從大爺大媽到小學生,討論的多是前一天的比賽;2000年悉尼奧運會,孔令輝的激情一吻,讓多少人熱淚盈眶;2004年王皓負于柳承敏,又有多少人黯然神傷。
現在人們的選擇多了,可以看到的賽事多了,但是就像女排一樣,國人對于國球,還是有一種情結在其中,只要有了競爭,乒乓球就還是那個中國的“國球”,就還能輕松牽動無數人的心弦,讓人為她哭,為她笑,為她煎熬。而擁有如此的群眾基礎,中國隊又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女乒輸球是災難嗎?
既然有了競爭才會吸引關注,那女乒的輸球自然也就不應該是什么災難了。相比2、30年前的人們,現在的國人對體育比賽的成績早有了更新的認識,體育只是一個Game,不再承載那么多復雜的內涵之后,輸贏本沒有那么重的意義。這一次女乒輸球之后,大家的論調就明顯分成了兩派,破口大罵的固然有,冷靜理智的也很多,還送上了由衷的祝福和鼓勵。
當然,對于這些隊員本身,郁悶是一定的,除了網友的責難,也許她們還會受到更多的不利影響。但是國人對于體育比賽勝負的觀念的改變也該影響到運動隊了,一支隊伍刻苦訓練努力爭冠沒有錯,不過除了冠軍之外,體育比賽還應該包含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參與者要從中體會到快樂。馬琳在奪冠之后就表示,自己現在真正體會到了打乒乓球的快樂,只有這樣的運動員內心才是最強大的,才能支撐他抵擋住波爾和奧恰洛夫的輪番沖擊。
另一方面,無論是國際乒聯還是中國乒乓球自己,近期都反復表態,希望能把乒乓球運動推廣到世界的更多地方,如果中國隊連續50屆壟斷冠軍,對于實現這個目標無疑是不利的。相信新加坡隊這一次的勝利,一定會在他們的國內掀起一股乒乓球熱潮,這種力量可不是中國派幾個教練援外,接幾個新加坡球員來正定基地訓練能比的。世界各隊的水平都提高了,中國隊打起比賽來才會更有意思,訓練起來才會更有勁頭,要推動世界乒乓球的發展,不正是一個好的契機嗎?
應該怎么對待輸掉比賽的隊員?
在1984年奧運會勇奪3金之后李寧一度想急流勇退,但是在隊伍的挽留下他又留下來堅持了四年,結果1988年漢城奧運會卻遭遇了滑鐵盧,讓李寧沒想到的是,回國之后那些把他當作民族英雄的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堪入耳的謾罵和人身攻擊,甚至還有人給他寄繩子,讓他“自我了斷”。
這就是20年前的國情,看到這里,想必有很多人都覺得可笑又可氣,但更可笑的是其中的有些人還在重復著當年那些人的作為。第一,運動員們背后受的苦非常人所能想象;第二,沒有人愿意輸球,輸掉比賽最痛苦的只能是當事人;第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王楠和張怡寧首次參加團體賽,前面都有女皇級別的領軍人坐鎮,劉詩雯、丁寧卻要獨自面對當今女乒中國隊之外的最強手馮天薇。強如鄧亞萍,首次參加世乒賽在決賽中打一號主力,還輸給了俞順福,而紀錄說白了就是為了被打破的。
成長的過程都要付出代價,誰能無災無病活到百歲呢,贏要贏得堂堂正正,輸也得輸的明明白白。技不如人,就繼續苦練,抗壓能力不夠,就通過大賽來磨練,能進入決賽的只有兩個隊,而中國是其中之一,不值得驕傲嗎?只要她們努力了,戰斗了,就應該為她們喝彩,中國女乒,繼續加油吧!(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