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觀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燈彩,相傳始于西漢,各地民間藝人利用竹、木、藤、麥稭等材料制成各色花燈,“張燈結彩”是這個節日的最大特色。這一天,伴著農歷新年的第一個圓月,家家戶戶吃元宵,火樹銀花“鬧”花燈的場景,是最和美的一幅生活畫卷。
1979年元宵之夜,群眾在福建泉州的元宵燈市觀賞各式花燈。
這是1981年元宵節福建泉州市街頭,群眾在花燈店前精心選購自己喜愛的花燈。
據歷史學家介紹,正月十五元宵節源于漢代。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節。漢武帝崇拜“太一神”,上元晝夜燃燈,稱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泛稱正月節。東漢時佛教傳入,正月十五廟中眾僧觀佛舍利、燃燈,以示對佛的尊重。隨著蠟燭和燈籠成為方便的移動光源,這些宗教儀軌流入民間后很快世俗化,元宵燃燈演變為群眾性娛樂活動。
1981年元宵節前,上海舉辦了元宵“燈花展覽”,各式燈彩使群眾留連忘返。
1982年元宵節,群眾在湖北武漢江漢區的花燈晚會上觀看花燈。
時至今日,元宵燈會依然很興旺。每年元宵節前后,舉國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城鎮無論大小,鄉村無論遠近,都要張燈結彩,爭放異彩。人們逛燈、賞燈、猜燈謎。各處廟會的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走馬燈、蒺藜燈,光彩奪目。靜的、動的,令人目不暇接。
1998年元宵節期間,游客在香港長洲島北帝廟的元宵燈會上賞燈。
2003年元宵節前,游客在北京王府井民俗文化街上瀏覽懸掛的燈謎。
2004年元宵節前,江蘇蘇州市的兩名小朋友提著剛剛購買的卡通造型的彩燈愛不釋手。
2005年元宵節前,在浙江杭州武林廣場燈會現場,一名小朋友騎在大人的肩上看花燈。
燈火不僅是一份光明
還是溫暖、希望和如意的象征
元宵賞燈
代表著人們對農歷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與祝福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萬家燈火時
期盼著
華燈初上,車水馬龍
人語喧鬧,又鬧元宵
看那
紅燭高照,燈花笑靨
云錦皓月,冬花迎春
2008年元宵節前,廣東汕頭澄海隆都鎮舉行傳統的游燈民俗活動。
2009年元宵節之夜,江蘇揚州東關街元宵燈會現場游人如織。
2016年元宵節之夜,游客在湖北武漢園博園觀賞花燈會。
2019年元宵節,游客在北京世界公園看花燈、過元宵。
2021年元宵節,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游客和村民嬉魚燈,鬧元宵。
2023年元宵節,游客在湖北省博物館的燈會游園活動上觀賞彩燈。
策劃:王建華 李尕
統籌:費茂華 周大慶
本期主持:周大慶
海報、視頻:周大慶、尹棟遜、康亦斐(實習)
視覺設計:康亦斐(實習)
圖片:魚瀾 黃必賢 鄭震孫
徐義根 于澄建 李石磊 韓旭
肖藝九 鞠煥宗 程敏
老照片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
往期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