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18個交易日低開后,A股周三終于迎來了轉折,三大指數集體高開,雖然盤中呈先抑后揚走勢,但收盤時集體翻紅,其中滬指大漲1.8%,重回2800點上方;深成指上漲1%,創業板指上漲0.51%。
01
降準釋放萬億流動性
之所以周三A股能夠觸底反彈,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與消息面上的各種利好密切相關。周三,央行、證監會、金融監管局紛紛發聲。
1月24日下午3點,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將于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流動性1萬億元。此外,1月25日將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從2%下調到1.75%,并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而上一次央行降準,還是2023年9月14日(宣布日)。彼時央行宣布,將于2023年9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02
證監會回應股市波動
證監會也在周三表達了對股市的看法。1月24日,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接受媒體采訪,談及近期股市波動,投資者保護等話題。王建軍指出,資本市場震蕩走弱、波動加大,不少投資者深感憂慮,提出意見建議,證監會認真傾聽,感同身受,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資本市場運行情況及工作考慮的匯報,作出一系列部署,證監會正在抓緊落實推進。
證券時報列出了此次采訪的10個要點:
1.只有廣大投資者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才能有牢固的根基,從而真正實現穩市場、穩信心。
2.股市已經成為居民配置資產的重要渠道,市場波動直接關系老百姓的“錢袋子”。相比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在信息、資金、工具運用等方面存在劣勢,更容易受到財務造假、欺詐發行、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的侵害,要把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3.市場投資和融資是一體兩面,只有把投資者保護好了,市場繁榮發展才有根基。證監會將把這一理念貫穿到市場制度設計、監管執法各方面全流程,加快完善投資者保護的制度機制。
4.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質量評價標準,突出回報要求,大力推進上市公司通過回購注銷、加大分紅等方式,更好回報投資者。支持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市場化并購重組,激發經營活力。
5.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對重大違法和沒有投資價值的公司“應退盡退”,加速優勝劣汰。
6.健全保薦機構評價機制,突出對其保薦公司的質量考核特別是對投資者回報的考核,不能把沒有長期回報的公司帶到市場上來。
7.完善基金產品注冊、投研能力評價等制度安排,引導投資機構轉變“重銷售輕服務”的觀念,增強專業管理能力,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更好滿足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
8.全面評估發行定價、詢價等機制,支持更多投資者參與,增強投資者獲得感。把公平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適合國情市情的量化交易監管制度,優化完善減持、融券、轉融通等制度規則。
9.加快完善更加嚴格的資本市場監管執法體系,增強監管穿透力。特別是進一步健全資本市場防假打假制度機制,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
10.對于欺詐發行等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行為,堅決重拳打擊,讓其“傾家蕩產、牢底坐穿”。對參與造假的中介機構一體追責,讓其痛到不敢再為。
03
金融監管局表態
而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在1月24日召開的第十七屆亞洲金融論壇上的發言,也對我國的金融經濟做了表態。以下是證券時報列出的部分重點:
1.展望今年(2024年),經濟發展固然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但更應看到,內地經濟發展底子厚、經濟增長活力足、宏觀政策空間大,總體來看,依然是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內地經濟長期向好、結構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態勢不會改變。
2.目前,內地金融業總體運行穩健、風險可控,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
3.金融監管總局將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持續提升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協同各方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加快構建完備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4.新形勢下,將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本源、聚焦主業。
04
神秘資金加倉1185億
實際上,在央行證監會等主管部門密集發聲之前,近一個月以來,已有“神秘資金”不斷抄底以滬深300ETF為代表的寬基ETF。一旦市場出現深度調整,多只寬基指數ETF就會在盤中涌入巨量買盤,帶動行情走出日內反轉。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15日至今年1月23日,兩市最大的ETF——滬深300ETF(510300)資產凈值逆勢增加355億元。
同期,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159919)、滬深300ETF華夏規模分別增加346億元、260億元、224億元,4只ETF相加,規模合計增加1185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大資金之所以選擇滬深300ETF等代表性寬基ETF,是因為滬深300指數能較好反映A股大盤的整體表現,并且目前指數處于歷史估值低點,具有一定安全邊界。而且寬基ETF的個股、行業持倉相對分散,能適當分散底層資產風險。
05
機構看好A股反彈
機構而言,越來越多的機構看好A股反彈。中信建投則從市場情緒角度認為,資金面負向正循環造成的恐慌情緒是導致市場出現超調的主要因素。而從A股歷史看,因為資金和情緒造成的快速調整往往是市場的最后一跌,值得注意的是,基本面上近期部分高頻經濟數據有所回暖,一旦有利好催化,市場隨時將展開反彈。
海通證券表示,市場大概率已處在底部區域。從調整時空和估值來看,當前滬深300在調整空間上已接近歷史均值水平,本輪滬深300下跌已持續35個月,最大跌幅達46%。同時,A股估值水平與歷史大底時已經較為接近,全部A股PE、PB滾動三年分位數均已降至0%附近。
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胡又文近期也表示,2024年國內的宏觀、政策環境對股市或更為友好,全年對股市保持樂觀。此外,隨著美聯儲加息進入尾聲、中美貨幣政策也在逐步收斂,預計2024年北向資金將逐步趨于穩定。
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