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于中國電影,是高歌猛進二十年的產業,突然慘遭崩盤的一年。但我們并不認為這一年的中國電影創作,同樣可悲。
相反,我們認為這一年的華語電影,涌現出了多部值得一看,并且很有可能長久留在歷史上的佳作。
虹膜邀請若干位資深影評人,選出自己心目中的三部年度華語佳作,為歷史留一份記憶,也供影迷和讀者參考。
提到《媽媽和七天的時間》的影評人最多,不過,這不具備什么統計意義。另外《里斯本丸沉沒》《雪豹》《破·地獄》《狗陣》《走走停停》也有多人提到。
以下推薦片單以影評人的姓名字母縮寫排序。
大旗虎皮
影評人,電影學者
《我們一起搖太陽》
正視生命中的苦難,而不消費困難。兩個絕望的人遇到一起,不一定是更大的絕望,韓延這部電影讓人看到勇氣和希望。
《走走停?!?/p>
影片為現實賦予了一種華語電影中很少見的獨特節奏,而且胡歌的表演讓人感到意外,是他從影以來的最好發揮。
《第二十條》
某種意義上是《秋菊打官司》的續集。這部電影提醒我們,電影始終要為維護社會正義做點什么。
大奇特
影評人,老電影研究者
《老槍》
嫻熟的導演處女作,難得在兩小時體例內呈現出生動的個體與群像,兼顧到幾乎每個角色。射擊運動本質上是孤獨的,退役的射擊運動員同樣面臨孤獨的境遇,主人公被周遭腐化的環境所裹挾,當運動員所承受的壓力轉化到保安員身上時,有悖原的暫時性耳鳴隱喻著「鐵飯碗不?!挂约澳贻p一代的迷茫,「即將失業」與「退役」的被淘汰劃上了等號。最后一槍的擴大了耳鳴的范圍,通過視覺感受聲音進入一種禪定狀。
《里斯本丸沉沒》
本片對技術邏輯的重視堪比科技考古。在歷史的節點抓住了歷史的尾巴,成功地將那段歷史留住了,甚至精確地定位了沉船的位置,已然超越了紀錄片的范疇。
歷史顧問托尼·班納姆以及研究著作對本片的歷史調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成果都轉化成了文字記錄;紀錄片的幕后人員則在人文方面下了功夫,以情動人落在影像中。通過尋找船只、尋找相關人物、還原歷史線索,有序推進,從三方視角將歷史的碎片拼湊起來,確保了的多維度的考量。在影像與聲音的運用上,如何結合、怎樣結合做了周到合理的考慮,觀眾很難不為之動容。
《雪豹》
在人獸沖突的戲核之下,引發究竟是誰闖入誰的領地的思考。一切事件皆有因果,每個物種都在不斷地適應其自然環境的變化。
非常規的萬瑪才旦風格,其子久美也是執行導演,能看出萬瑪導演有意嘗試新的技術探索——包括CG的應用,以及通過多個連續性長鏡頭來完成敘事,強調戲劇張力,突出場面調度,連金巴的表演也與是相匹配的,集體表演是本片的最本質特征。馬提亞斯·德爾甫的攝影賦予影片一種意境,將濃郁的地理色彩方法,雪豹作為一種富有詩意、充滿象征意義的動物,為影片增添了戲劇性和魔幻主義色彩。
耳朵
影評人,編劇
《年少日記》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所有東亞家庭成長的痛苦都濃縮在這個并不復雜的故事里,這是每個人的「年少日記」。
《填詞L》
原來當理想無法按自己的想法實現,放棄才是保護理想的最佳方式。故事里的填詞人失敗了,但是故事外,鄭秀文把特別邀請黃綺琳填詞的《盲盒》和電影主題曲《填詞魂》帶進了紅磡,所謂「難得我耗光一世努力才放棄」,其實沒有人放棄過。
《狗陣》
許久無人碰觸的西部電影,用西部的荒涼放置人間的荒誕。二郎和狗,如同神仙貶入凡間,看盡悲涼,體驗疾苦,最終也難以再塑金身。
甘琳
影評人
《九龍城寨之圍城》
唔該,香港動作片還未得死,還有得揀、有得搏!
《風流一代》
賈樟柯的電影越來越適合存在于美術館,幾十年影像拼貼和再造的詮釋目的不是為了建立某種確定的文本的意義,而是打開通往其他意義的道路。與此同時,這也正撞指摘導演落伍的聲音,因為他不再想掀起新浪潮,畢竟詮釋也是解放的對立面。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
電影的誕生是不為了蒙受合群的誘惑、武裝身份政治的談資,在女性電影甚囂塵上的話語權爭奪里,我永遠欣賞真誠的本體論影像,魂兮歸來,生生死死,忙忙碌碌。
韓夢想
影評人
《破·地獄》
年度港影,沉重話題的輕描淡寫好像是香港影人的一種自覺,本片代表了近年來香港文藝片劇作和表演的最高峰,作為港影影迷,看到許冠文和黃子華再次同框已經非常足夠。
《周處除三害》
建立了2024年內地大銀幕爽片的「強者邏輯」,高強度人物范本,讓華語武俠片中「求死本能」和「揚名立萬」的敘事傳統再次復活。
《乘船而去》
幾乎是近年來關于中國式家庭最出色的大銀幕呈現,導演手法克制審美一流,離鄉和生老病死,可能是每個人都逃不出的人生話題。
灰狼
影評人,電影學者
《破·地獄》
不止是我稱為「喪類型」的當代港片之集大成者,也全然代表了港片2020年代的想象力。影片的真正要旨不在于遺產論,更不在于女性主義,而在于這個社會如何自我調節,這個社會中的人如何自我超度。這是對某些事件、歷史以及新冠的正面回應,不止香港電影需要破地獄,內地電影更需要破地獄。
《雄獅少年2》
和第一部一樣,屬于國產動畫中對于動畫和動作理解力最強的作品,這方面幾乎是斷層領先,甚至和寫實主義動作片相比都不落下風。它用一種并不卑微但又不至于阿Q的思路來表達傳統文化技藝,這一點也超越了絕大多數同類產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雄獅少年2》的整套動作體系都是基于寫實-特效主義的系統,而并非傳統的漫畫-動畫系統。夠燃夠催淚也不是它的弱點,票房不佳的原因,還是在于觀眾get不到「動漫作品中的人物」——不光是瞇瞇眼導致的偏見,而是因為寫實性的塑造在當今的審美感知體系里不夠萌。
《里斯本丸沉沒》
這是一部標準的「研究型」電影,基本上做到了用影像寫一個博士論文的最大值,方勵最大的工作還是在于他持久的調研,這與他作為海洋物理學家和電影人的雙重身份分不開。他夠狠,夠認真,夠傾盡全力,這就基本滿足了《里斯本丸》作為研究型電影的條件,技巧、風格這些都是附屬物。只要敘事跟上了,這個作品就能壓死90%的社會學博士論文(即便照著文本影像化)。
開寅
影評人,編劇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
有兩點足以使它成為這一年華語電影之冠:1. 它是一部女性電影,但它并不高聲宣誓或無邊意想中國女性和她們的生活應該怎樣,并以此作為「投喂觀眾的飼料」。它很安靜并充滿情感地描述女性在中國的社會現實中是如何度過每分每秒的日常。給我們所有人展示那個也許熟悉卻總是被輕易忽略的女性們的臉龐。
2. 它沉穩,質樸又飽含情緒特質的電影語言區別于當下所有的銀幕喧囂,讓我們的視覺重回電影的本體,而不是一頭扎進微博,抖音,淘寶直播式的畫面被它們轟炸,并誤以為那就是電影。這真是彌足珍貴。全年最佳。
《狗陣》
《 狗陣》有非常明顯的為國際電影節量身定做的意圖:人物動機邏輯簡單直白非常好懂,和動物的關系可以直接在老外眼里上升到在一片荒蠻之地原始自發而出的動物保護主義情懷。末日降臨前地震日食都沒法撼動人類之間生死恩怨,所以和一只狗的友誼成了最后一刻超越一切的情感寄托。
不過在這些通俗易懂的表面主題背后,依然有種直覺感觸把視點落在了無關地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惺惺相惜之上。與人類視野狹窄的血債恩仇和勢利冷酷相比,和忠心耿耿的動物之間的情誼似乎更像是拯救一顆孤寂心靈的最后解藥。它超越了設定中很多帶著「投喂意味」的細節而成為影片的主軸。
《人海同游》
想要看導演和編劇講述跌宕起伏的情感故事和生離死別式的親情悲喜劇的觀眾應該遠離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彌散著電影獨有情緒氛圍的影片,它囊括了兩個說粵語的城市:廣州和香港。
廣州部分拍攝的韻味十足,視點的選擇、景致和光線都洋溢著細致的情緒紋理,在當今的華語電影里如此細膩的電影思緒幾近絕種了,這幾乎是影像活化石一樣的存在。如是內心的感觸其實是基于對拍攝的地域環境有最深入的被動記憶積累之上,所以哪怕人物在室內或者光線模糊陰影籠罩,外在城市的氛圍依然環抱四周。
閔思嘉
影評人
《雪豹》
作為萬瑪才旦導演的遺作,《雪豹》其本身的故事,萬瑪導演一直以來關注的創作議題,還有我們所了解的那部分藏地電影,都成為了一種景觀。雪豹屬于遠景,藏地電影屬于遠景,生死亦是遠景。我們則是透過片中的那些采訪組鏡頭、透過電影銀幕窺探這片遠景的人。如今為我們揭示這片景觀的人已經離去,這部電影便成為了我們最后一次靠近這些景觀的機會。
《走走停停》
在關于元電影的電影里,《走走停?!纷畈灰粯拥牡胤皆谟?,它最終向我們說明,電影其實并不重要,甚至太不重要了。「生活中比電影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是電影人很難做到、難以面對、不愿承認的自反。但本片做到了這一點,并且輕松地,自嘲著。
《好東西》
《好東西》不僅是它自己,也是一個縮影,一種共振,一幕未來。在這一年里它與銀幕下的觀眾共振著,也與其他像《出走的決心》這樣的女性作品彼此呼喚著。這種呼喚甚至也回應著世界影壇的女性之風,想想今年的《某種物質》。對于女性作者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賽人
影評人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
它來不及去抱怨能量的消失,便以想像的方式,進入了更大的能量庫,用來換取自我的提升。年幼的朱同,完全不用理會,這里有多少是成長的代價,又有多少是因從眾所帶來的安全感。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
這是唯中國電影所特有的時間美學,在緩慢中去展開另一種緩慢,在死亡撤離之后,進入另一種死亡。女性的困境,在這里,成為了人類的困境。
《我談的那場戀愛》
孫周有部電影叫《給咖啡加點糖》,這部影片是給啤酒加點鹽。鹽指代的是騙局,在這場戲里,被騙的人在引導騙子的飲酒方式。這是我近期所看到的華語電影里,最迷人的段落。愛情誠然有自欺的成份,但它還有一部分屬于回憶,而回憶是對過去的反復確認。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是任誰也欺騙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