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都說爸媽的愛,就是最無私的愛??墒?,仍有一些小孩子在長大后,對爸媽深惡痛絕,甚至不看望爸媽,不給爸媽養老,活成了“不孝子”。
這些小孩子認為,爸媽在年輕時,太自私了,根本就不顧忌孩子的感受,活該承受這樣的惡果。
8旬大爺獨居與狗為伴,兒子把狗賣掉,只為報兒時“不陪伴”之仇
82歲張大爺獨自生活,只有一兒子,已經結婚生子。只是,兒子很少來看望張大爺,張大爺為此挺無奈。
張大爺說:“旁人總問,總不見我兒子來看我,我都不好意思說,兒子記仇了?!?/p>
張大爺養了一條狗,這只小狗已經成了張大爺的“兒子”,伴隨張大爺生活兩年了。
可是,沒想到,
兒子有次來送大米,聽見張大爺管狗叫“兒子”,竟然生氣了
:“你拿狗當兒子?那我是什么?”說完這話,兒子就把狗給賣掉了。
張大爺一連哭了好幾天,心里難過的要命,病倒了。張大爺知道,兒子記恨他年輕時總喝酒,寧肯在外面玩,都不會陪伴兒子。
最嚴重的一次,張大爺喝多了,回家后耍酒瘋,無緣由把兒子給揍了。
張大爺說,他記得兒子瘋狂地撕扯他衣服,說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現如今,張大爺老了,才理解孩子在小時的感受,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是親情的溫暖,而不是無辜被打被罵,更不是一個只會耍酒瘋的爸爸。
可惜,時至今日,張大爺再想彌補,也沒機會了。兒子跟他之間,像是隔了一堵墻,無法真正的親近。
爸媽在年輕時,做錯哪些忽略孩子的感受的情,會讓自己到老了孤苦無依?
(1)不陪伴孩子,親子時間較少
對于父愛母愛的渴望,是每個小孩子的強烈需求。小孩子渴望得到親人的肯定,得到家人的關懷,這種精神上的需求越高,爸媽越疏忽,孩子長大后就會越恨爸媽。
可惜,有些年輕爸媽不懂這個道理,寧肯自己跟哥們閨蜜吃飯喝酒,也不樂意騰出時間陪孩子玩耍,更很少會跟孩子溝通情感。
(2)打罵孩子,認為孩子是小輩,必須得忍
孩子犯錯了,爸媽會打孩子,罵孩子,尤其是情緒自控力較低的爸媽,容易在孩子面前“以大欺小”、“以強制弱”。這些爸媽認為孩子是小輩,必須得忍。
可是,
孩子的忍氣吞聲,可能只是暫時的委曲求全
,這份內心的恐懼和厭惡,會延續到生命里,孩子很可能已經在心底記恨上爸媽了。
(3)把孩子當私有物品,不允許孩子有想法
例子:孩子想替爸媽做頓飯,爸媽卻拒絕,認為孩子做不好。還有的孩子喜歡喝羊奶,可爸媽偏偏認為牛奶比羊奶好,不允許孩子嘗試喝羊奶。
看似只是一件小事情,卻體現出爸媽的強權思維,當爸媽把孩子當做私有物品時,孩子會感覺很有壓力,性格有可能變得越來越怯懦,不敢表達。
長期如此,孩子可能會記恨爸媽,尤其是當孩子因為自卑、怯懦,疏于言語表達吃虧時,孩子就會更加仇恨爸媽。
(4)自私,只站在家長角度想問題
例子:慫另一半的缺點,當孩子面貶低侮辱孩子的爸爸或媽媽;不允許孩子看動畫片;嚴厲批評孩子的成績差。
有的家長真的很自私,他們不會換位思考,只覺得自己是爸媽,孩子是他們的血脈延續,所以說話無所顧忌。哪怕是指責,是抨擊,是人格侮辱,爸媽也覺得沒關系。
甚至,這些家長認為,孩子小,沒思想,還覺得孩子不會厭惡或記仇。殊不知,當爸媽疏忽孩子的需求,只站在家長的角度想問題時,孩子在長大懂事后,極容易恨上爸媽。
爸媽該怎么做,才能避免被孩子憎恨厭惡呢?
①不打不罵,用真心陪伴孩子
“不打不罵是禍害”,這話大錯特錯。不打不罵,才是對孩子的真愛。愛,就是要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
孩子需要爸媽的真心去陪伴,爸媽陪著孩子玩耍娛樂,不去抱怨累,也不情緒化的發怒懲罰孩子,這樣做才能避免“吃力不討好”,防止年老時被孩子厭惡憎恨。
②不自私,不強權,不拿孩子當小輩
爸媽要把孩子當朋友,而不是小輩,只有身份地位的平等,爸媽才會從骨子里尊重孩子,給孩子話語權,不強硬的要求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總之,孩子跟爸媽之間,本該是最親近的人。爸媽就該在孩子小時候,多給孩子一些溫暖和陪伴,打從心里尊重孩子。
只有如此,爸媽在老年時,孩子才不會厭惡爸媽,憎恨爸媽年輕時的過失,孩子才能夠甘心去孝順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