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哈爾濱旅游“燃爆”全網,從各地特別是南方飛往東北賞冰樂雪的游客絡繹不絕,“南方小土豆”這一稱呼也在網上走紅。
隨著玩這個梗的人越來越多,這一稱呼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部分網友表示不想被稱呼為“小土豆”,認為這一稱呼加重了南北地域的刻板印象。1月3日,“南方小土豆刻板印象”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南方小土豆”是當前線上線下都很熱的梗,說的是那些在東北游玩的南方游客,尤其是年輕的女游客,因為她們多數身穿淺色羽絨服,頭戴可愛帽子,身材普遍比東北本地人嬌小,所以就被冠以“南方小土豆”這個昵稱。
社交平臺上各種“南方小土豆”的玩梗隨處可見
一開始,一些南方游客在拍旅游vlog的時候,以“南方小土豆”自稱,表達“勇闖大東北”的興奮和不安,引發了很多共情和共鳴,之后,東北人為了表達待客的熱情,也用“南方小土豆”來稱呼前來旅游的客人,顯示出一種幽默和親昵。但是,隨著這個梗越來越火,不叫一聲“南方小土豆”,像是顯得北方人不夠熱情一樣,出租車司機沖著路邊的女游客喊“南方小土豆”,餐館老板推出“小土豆套餐”,玩冰滑梯的工作人員直接用“小土豆”稱呼游客,甚至有網友開始用“南方小土豆”和“東北糙漢子”為人設,寫各種“嬌妻文學”的低俗段子,事情就開始變味了。
“南方小土豆”這個梗,既有地域元素,也暗含性別標簽,玩得太過度,肯定會引發爭議。其一,去東北玩的不只有南方游客,更不是只有嬌小的女性,也有其他北方人,也有高挑的女性和男性,將所有游客一概稱為“南方小土豆”,會讓部分游客產生被忽視,被排斥的感覺;其二,有些梗只適合存在于網絡上,甚至只適合存在于特定的平臺,一旦全網都“復讀機”一樣地玩梗,必然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容易產生逆反與厭煩的情緒,畢竟,這種稱呼是帶有一定調侃意味的,而玩笑只有在被開玩笑的人覺得好笑時,才是玩笑,否則就是一種冒犯。
隨著爭議越來越大,不少媒體開始搞一些投票,問大家到底對于“南方小土豆”怎么看,這其實是很沒意義的一件事,就算99%的人都接受,另外1%的人也有不喜歡,不接受的權利,人的感受是不能用投票來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即時交流,也是不能以投票為標準。玩梗這件事,本來就需要注意場合和邊界,見好就收,適可而止。無腦玩梗,盲目跟風,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就會好事變壞事,幽默變傷害,親切變負擔。
媒體針對“南方小土豆”組織網絡投票
當“南方小土豆”這一稱呼,非常緊密地與哈爾濱的文旅宣傳掛鉤時,當地更應注意謹慎玩梗,適度調侃,避免讓爭議不斷發酵,破壞了當前火熱和諧的文旅環境。畢竟,哈爾濱和東北在這個冬天為了做好文旅服務,讓游客賓至如歸,所做出的各種努力,付出的真情實感,大家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很多事情,光靠網上營銷是沒有用的,有沒有真材實料,是不是真心誠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游客的感受是切身的。
這個冬天,東北的熱情仿佛“冰雪里的一把火”,讓人有被誠意對待的溫暖,也有雙向奔赴的感動,這種美好的氛圍,實在沒必要只糾結于“南方小土豆”這種并不怎么高級的玩梗里,無論是網紅城市,還是外地游客,還是將關注重點放在現實的交流和感受之中,給彼此留下更多立體、鮮明、豐富的印象。有好的印象就會有盼頭,讓游客有盼頭,城市文旅發展才能不光依賴短暫的流量,更要走路看路,看準方向,腳踏實地,才能在寬廣的大道上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