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主流意識形態有復興傳統文化的提倡,“國學”熱了起來。作為“國學”經典的“易經”,常常被許多人掛在嘴上。更有一批陰陽人士和想成為陰陽先生的人士,以“易經”為原典說辭,兜售一些“易經”概念,諸如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地日月星、金木水火土;陰陽吉兇,相生相克;等等,目的是看相、算命、堪分水,歸根到底一個“錢”字。由于許多人不懂,經不住忽悠的人就吃虧了。個人感覺,“易經”本來并不復雜,是我們想多了?,F就“易經”的起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供大家參酌和評述。
1、“易”“易經”“周易”的關系
“易經”本來就叫“易”,漢代將“易”作為經典,稱為《易經》。所以“易”和“易經”是一回事?!耙住笔窃涞拿Q,“易經”是后人把“易”作為經典的名字。
“易”原本有三部,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根據《周禮》、《山海經》等文獻記載,“連山易”是虞夏時期的“易”,以“艮”卦為首卦?!棒蕖奔瓷?,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皻w藏易”是商代的“易”,以“坤”卦為首卦,“坤”即地。天氣為歸,地氣為藏,故名歸藏。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敖洝敝饕橇呢院腿侔耸呢?,卦的說明叫卦辭,爻的說明叫爻辭。“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到春秋時期,《周易》被儒家奉為儒門圣典,六經之首。自此之后兩千五百多年,《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不可動搖也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一直到“新文化運動”。
由于“連山易”和“歸藏易”在秦漢之前就已經失傳,所以,通常意義上講“易”“易經”,指的都是“周易”。
2、“易”原本是做什么用的?
一般認為,“易”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人事規制和文明亮點,即規范人們活動的文化和精神設置,也叫“巫”,說得精確點是“巫”的手段。世界范圍內,人類在文明起源過程中,各民族都出現“巫”或類似“巫”的文化設置和組織規制?!拔住蓖ǔMㄟ^占卜獲取信息代碼,然后交付首領形成行動指令?!拔住钡恼疾沸枰e行特定儀式,使用特定手段,中國人將這種手段套式化和模式化,就是“易”。
所以,“易”是什么?“易”起源于占卜,或者說“易”就是占卜,就是為了占卜。
中國歷史上,虞、夏包括更早的遠古時期,人們用什么東西占卜,不得而知。商朝人占卜用龜甲和獸骨。具體操作就是將龜甲和獸骨用火烤,烤后上面有裂紋,根據裂紋的形狀和走向預測吉兇。將預測吉兇的結果以線條筆畫等方式刻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即甲骨文。所以,甲骨文又叫“甲骨卜辭”,是占卜結果的說辭。
大體上講,文王演“易”用的是草棍。即往地上撂草棍,根據草棍的形態確定卦象,預測吉兇。
所以,“周易”原本并不復雜,就是占卜用的?!爸芤住钡碾y點是卦象與人事之間的邏輯關聯,重點是預測事物變化發展的方向性、傾向性、趨勢性和一般線性結果,關鍵是條件變數與邏輯結果之間的確定性和非確定性。
3、“周易”的邏輯套式和一般模式
“周易”將撂草棍的形狀確定為八個基本卦象,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并通過組合推演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這些統稱為“卦象”,即草棍組合的不同形狀。
為了與人事相關,“周易”將八卦分別對應八種基本存在,即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后世進一步充實八卦內容,有乾為父,坤為母,震長男,巽長女,坎中男,離中女,艮少男,兌少女;還有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以及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等等。
對“卦象”進行解卦,即卦辭和爻辭,是《周易》的核心內容,這是《周易》作為幾千年經典的價值所在。
先撂草棍,然后根據撂草棍的形狀確定卦象,再然后將卦象與人或事相關聯,這就是《周易》占卜的基本套路。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為設定的,既不神秘,也不復雜。
4、解“乾卦”第一句“初九潛龍勿用”
《周易》的第一卦為“乾卦”,卦詞的第一句是“初九潛龍無用”。基本意思是:對于人和事,一開始,處于萌發狀態,條件不成熟,應當低調,隱忍,沉心靜氣,積蓄力量,不要著急,倉促,耐不住寂寞,霸王硬上弓。
任何事物的出現和發展變化都有一個過程,即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由衰到無的過程?!俺蹙艥擙垷o用”講的就是在開始階段的狀態和策略。這是中國人智慧的基本藍本,在知識和認知領域的范例太多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一直低調隱忍,韜光養晦,臥薪嘗膽,沉心靜氣搞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文化形態上,就是“易經”的“初九潛龍無用”。實際文化生活中,諸如小不忍,則亂大謀;沒有彎肚子,不要吃彎鐮刀;宜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人在作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等等,都是“易經”所謂“初九潛龍無用”的知識范圍和策略方法。
5、不要把“易經”想得過于神秘復雜
大體上講,民國之前,中國歷史幾千年,《易經》一直是知識階層人士的規定認知內容和一般知識學識,也是塑造中國人人文品格和人性特征基本規范標準和基本模式要求。隋唐時期,辦學和科考的指定教材是“欽定十三經”,即《尚書》《易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氏傳》《孝經》《爾雅》《論語》《孟子》,其中《易經》是大經,即主教材。宋元明清時期,辦學和科考的指定教材是“四書五經”,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書經》《易經》《詩經》《春秋》《禮記》,《易經》也是基礎經典。
而現在的人看《易經》,一頭霧水,為啥呢?原因很簡單。從“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們將西方現代科技文明作為學習和考試的主要范圍,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所學的東西都是以西方現代科技為主體的知識體系,所以,百年以來,“易經”游離于主流文化知識之外,即“易經”已經不是一般人群和普通人士的認知對象,也不屬于絕大部分人的知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