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圈和電影圈,都存在著一種“病態三部曲”。
音樂圈的“病態三部曲”,由陳奕迅演唱,歌曲分別為《打回原形》《防不勝防》《十面埋伏》。
他用這三首歌,唱出了一段感情的發展和衰落,最后眼睜睜失去,病不能醫。
電影圈的“病態三部曲”,則由楊荔鈉執導。
第一部《春潮》,講述的是祖孫三代女性之間的扭曲關系;
第二部《媽媽!》,講述的阿爾茲海默癥。
第三部《小小的我》,則聚焦腦癱患者。
前兩部曲相對文藝小眾,而最近上映的《小小的我》,則未映先火。
網上流傳著大量影片的片段,震撼了很多人。
上映后,口碑極佳。
淘票票評分9.8分,貓眼評分9.6分,票房過億,最終很可能突破6億大關。
當下正值電影寒冬,這個成績堪稱市場強心劑。
《小小的我》能火,主要是因為易烊千璽參演。
他在新生代演員中擁有獨一檔的票房號召力,近兩年一直沒有新作品,觀眾的期待值自然拉滿。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易烊千璽也拍了自己的“病態三部曲”——《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小小的我》。
《少年的你》里,他演的是少管犯;
《小紅花》里,他演的是癌癥患者;
《小小的我》里,他演腦癱患者,挑戰演技巔峰。
終于在這一天,“病態”易烊千璽,遇到了“病態”導演。
皮哥很好奇,結果是會形成“共振效應”,還是會用力過猛,面臨“雙輸”?
帶著探究的心理,皮哥走進了影院。
01、
皮哥看過很多電影,但看《小小的我》感受特別不一樣。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腦癱,而我就親身接觸過這個群體。
我曾在一家助殘公司當過人事,工作中接觸過三位腦癱患者。
第一位是一個直播運營大哥,底下有一批殘疾人主播。
他是個社牛,來公司談合作的時候,大嗓門,一說話整個樓道都在打顫。
但他說十句我們只能聽懂一句,最后合作當然沒談成。
不過他根本不在乎,一直自說自話,很享受當大哥的感覺。
我不知道他在背后流過多少淚,才修成這副金剛不敗之身,對他只有佩服。
第二位是我去特教學院招聘時,見過的一名學生。
他是在老師的陪同下來應聘的,我鼓勵他做個自我介紹,他大概是太緊張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他的老師說他很聰明,花了三天時間在鍵盤上敲出了一份簡歷。
我接過簡歷,五味雜陳,這樣的精神讓人感動,但這樣的工作效率實在無法給他提供合適的崗位。
第三位是一位富二代。
他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工廠老板,他名牌大學畢業,擁有各種證書,來面試的時候開著一輛保時捷。
他告訴我他喜歡開車,目前駕駛里程超過50萬公里。
為了證明自己手勁兒夠大,我們握手時,他把我握得生疼。
他經常會在朋友圈發一些文藝小詩。
提到別的方面,他侃侃而談。
但是對于自己的患病,他卻語焉不詳。
一會兒說是先天性腦癱,一會兒說是小時候從樓梯上摔下來致殘。
在面試時,他優渥的家境和光鮮的履歷也幫不上忙。
我讓他包裝一個產品,他在給繩子打結時犯了難。
我又給他一臺電腦,讓他打一行字,他在5分鐘里打不出一首《靜夜思》。
值得一提的是,他結過婚又離婚了,離婚原因沒問。
不過在結束談話前,他要我給他介紹對象。
那時候我明白了,人人都渴望愛情,腦癱患者也是如此。
我去過好幾次特教學院招聘,即使在殘疾群體里,腦癱患者也是最弱勢的存在,他們常常因為肢體怪異,吐字不清,而沒有勇氣前來應聘工作。
很多助殘公司,寧可要肢殘、聽障殘疾人,也不會招聘他們。
這個群體的處境可想而知。
這個群體極少數能夠被人關注到,比如腦癱詩人余秀華以及說脫口秀的小佳。
但他倆是擁有寫作天賦和脫口秀天賦才被大家注意到,大多數人還是生活過幽暗的角落里。
02、
帶著親身經歷,再看《小小的我》,客觀來說,我確實感覺很真實。
片中的人物,我在身邊都能找到原型。
片中的故事,我也都見證過。
首先是易烊千璽。
他扮演的腦癱患者劉春和一出場,我一下子恍惚了,立刻想到了我在特教學院見過的一個男生。
那個男生站在遠處,身子歪歪斜斜,一直猶豫要不要過來應聘。
我看著他想要鼓勵他,但目光交流一瞬間,他立刻被刺痛一般閃躲過去,裝作不經意地走開了。
后來人群多的時候,他才湊上來,丟下一份簡歷立刻消失了。
至今我還存著那份簡歷。
劉春和的外形、走路的姿勢,甚至說話的表情,和那個男生一模一樣。
除了開場的亮相外,易烊千璽在很多細節上抓得也很準。
劉春和說話時,青筋暴起,鼻子旁邊的肌肉不停抽搐。
劉春和吃飯時艱難吞咽,被噎到后的痛苦反應。
劉春和說話時的吐字,和小佳說脫口秀的節奏、氣口兒很像。
最重要的是,這個群體自尊心極強,身上帶著一種“證明自己”的執念,易烊千璽把這種倔強的氣質也演出來了。
易烊千璽塑造這個角色時是下了苦功夫的,不僅不怕扮丑,更是抓住了神韻。
像,真的太像了!
然后是劇情。
影片事無巨細地講述了劉春和在生活中遭遇到的種種困難。
劉春和去應聘咖啡店,老板要求他走幾步,他艱難行走,還表演了一段報菜名,看哭了很多人。
在真實招聘中,我也要求過面試者走兩步。
他們大多數人都會有“用力過猛”的表現,因為太想證明自己了。
劉春和用自己的努力感動了老板,拿到了咖啡店的offer。
這并不是童話故事,我在招聘時也曾被一個殘疾孤兒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她最后也順利入職。
現實生活固然殘酷,但不乏這樣的動人故事。
還有劉春和最后被師范大學錄取。
他在現實中絕對是殘疾人中的佼佼者。
多數殘疾學生要么早早輟學,要么只能去特殊教育學院,極少數有進入普通大學的機會。
看的過程中,我的記憶翻涌,往事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導演一定做過大量的功課,真正參與過助殘工作的,才能寫出和拍出具備這樣真實感的好作品。
最后就是家庭戲份。
姥姥對劉春和無私的關愛,雅雅帶給劉春和愛情的幻想,母親瞞著他生下妹妹,劉春和哭著質問母親。
這些片段是最戳人心的,也是真實生活中帶給我最多感動和唏噓的段落。
03、
導演楊荔鈉一直是個敢說真話的導演。
她的“病態三部曲”中,除了溫情外,從不缺少露骨而尖銳的表達。
比如《春潮》里,郝蕾飾演的女主角在相親時,給相親對象發送下流短信。
比如《媽媽!》里,母女最后選擇用走進大海的方式擁抱死亡。
這部《小小的我》中,除了真實呈現外,不乏這樣帶著毛刺兒的話題觸及。
比如對于助殘這個事業的質疑。
片中有人嘀咕道,咖啡店老板招聘劉春和不就是為了抵稅嗎?
這樣的質疑在現實中經常看到。
有人說助殘公司,根本不用賺錢,拿著政府補貼就可以活得很滋潤。
殊不知,那位公司的老板僅僅一年就自己虧了200萬。
有人說我們招聘殘疾人,不過是因為殘疾人工資低,壓榨殘疾人。
殊不知,這些“被壓榨”的殘疾人父母,千里迢迢趕過來只為當面和我們說一句感謝。
助殘者盡心盡力,殘疾人感激涕零,只有旁觀者,揮舞著大棒,敲擊著鍵盤,說你們在消費殘疾人。
這就是當下無奈的現實。
包括這部電影本身,明明在幫助殘疾人,但在網上很多人看來,是導演居高臨下消費殘疾人,讓人無語。
再比如,在表現劉春和的個性時,導演沒有一味展現他的真善美,而是展現了他狡猾、叛逆、甚至陰暗的一面。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表達。
大家很喜歡貼標簽,只要是殘疾人,貼上一個“身殘志堅”的標簽,就可以定義一個群體。
殊不知,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多樣性。
片中的劉春和,會把自己鎖在行李箱里逃避世界,會在愛情失意后自尋短見。
我身邊的殘疾朋友也具備這樣的多樣性。
有人沒有安全感,害怕男友跑了,上廁所都會跟在男友身后。
有的人因為失戀,拿著菜刀以死相逼對方不要分手。
有殘疾人會歧視殘疾人,覺得“后天殘疾的比先天殘疾的優秀”。
有殘疾人會在離職時刪光電腦資料,甚至去舉報、報復公司。
這個群體,好的有壞的也有,和普通人沒區別。
劉春和也多次強調,“我只是個20歲的普通人?!?/p>
可惜的是,普通人對殘疾群體,常常是“葉公好龍”。
把他們當做溫室里的乖寶寶愛護,一旦發現他們超出了“身殘志堅”的范疇,立刻翻臉。
比如腦癱詩人余秀華,就因為追求愛情,被很多人嘲諷為瘋批女人。
比如脫口秀舞臺上的小佳,他一直強調自己想要大家看到他“壞”的一面。
今年在《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中,他僅僅是講述了自己的相親經歷,表達了自己想找個健全人女友的想法。
網友立刻炸開鍋了。
“小佳終于原形畢露了”、“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惡俗的普信男”這樣的攻擊言論就出來了。
這部《小小的我》也有類似遭遇。
一旦表現出一點腦癱患者的不好的東西,就被貼上“歧視殘疾人”的標簽。
小佳都上了中央六臺,夸贊這部電影拍得好,但網友不干,說你歧視你就是歧視。
04、
《小小的我》最大膽的表達,是講到了殘疾人的性需求。
強如國外電影,在這方面也是諱莫如深。
2011年的電影《觸不可及》中,仆人照顧癱瘓的富翁,是用一個開玩笑的口吻來談及這個問題。
但《小小的我》則選擇了正面強攻,直接給觀眾展示劉春和的性幻想,還安排了一場夢遺的搞笑戲份。
甚至讓雅雅當面問他,你還能立起來嗎?
劉春和代替所有腦癱患者回答,我是個一切正常的20歲成年男性。
這看似輕描淡寫的一筆,卻是壓在殘疾群體心中的一座大山。
曾經一個聾啞女孩問我,她男友背著他偷看成人類別電影,正常嗎?
我笑了笑,那一刻我意識到,性話題在中國普通人中尚且是個敏感話題。
那么在殘疾群體中,更是一個可能一輩子無法解鎖的命題。
在很多助殘機構里,因為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多殘疾人無處發泄欲望,甚至發展出了一些扭曲的行為方式。
《小小的我》邁出這小小的一步,卻是助殘路上的一大步。
我更欣賞的是,導演對于主角愛情戲份的處理。
沒有拍成虛幻的偶像劇,劉春和對愛情渴望,也遇到了自己的白月光。
但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幻想,他寫成了苦澀的詩歌,并且在嘗試牽手失敗后,陷入到無盡的深淵之中。
經歷了尋死覓活后,他和雅雅在機場重逢,是真實還是幻想?劉春和沒再上前戳破這個泡沫,讓一切美好未完待續。
這個表達,浪漫又寫實。
05、
當然,《小小的我》絕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它的毛病也很多。
比如父親角色的缺失,蔣勤勤飾演的母親很擰巴,林曉杰飾演的婆婆又太臉譜化,除了主角外,其他角色不夠立體。
比如作為一部勵志影片,沒有太多驚喜。
一定會出現的善良女孩兒,一定會出現的溫暖家人,一定會出現的淚點,還有happy ending,幾乎是套著模版拍出來的。
哪怕把“腦癱”換成“抑郁癥患者”,也能這么拍。
比如影片是典型的人保戲。
全片幾乎是易烊千璽一個人的演技大賞,到了后期劇情太散,全靠易烊千璽的表演撐著,才沒有崩。
比如影片固然觸及了很多新鮮話題,全職女兒,殘疾人戀愛,原生家庭,生二胎要不要通知老大。
可惜大多是淺嘗輒止,沒有深入。
但這些缺點不能掩蓋它的閃光點。
《小小的我》整體是一部豆瓣8分的片子,沖著它的真實和勇敢,我私心給它五星好評。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