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熬夜似乎不可避免,加班、追劇甚至只是因為舍不得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顯示,我國居民平均入睡時間為凌晨0點1分,28%的人群夜間睡眠時長不足6小時。
冬天熬夜帶來的損傷比其他季節更大。《黃帝內經》中提到:“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指的是冬季三個月應睡得早、起得晚,等太陽升起后再起床。按照傳統醫學理論,冬天人體的陽氣原本就弱,而深夜到凌晨這段時間是一天中陽氣最弱、最寒冷的時段。早睡是順應季節變換的做法,如果這個時候不睡覺,即使穿再多衣服,人體也很難抵擋寒邪入侵。冬季早睡晚起還能躲避深夜嚴寒,防止寒氣挫傷陽氣,減少感冒。
“貓冬”這個詞指“藏”好飲食起居,目的是藏精納氣,保存體力,增強自身免疫力,以便在春天萬物復蘇、各種病菌蠢蠢欲動時更好地抵御外邪侵襲。中老年人最好晚上9點左右入睡,早晨太陽出來了再起床,這樣既能保證充足睡眠,又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積蓄。日本諾獎得主山中伸彌的研究發現,夜晚人的抗壓能力下降,防御系統處于低谷。當受到外界緊張性刺激后,身體系統難以及時做出有效反應,發生意外的概率會增加。因此,生活中要遵守生物鐘規律,合理安排作息,尤其是冬天晚上不要熬夜,早睡早起,否則容易生病。
從時間上來說,晚上11點到早上6點是最佳睡眠時間,尤其是晚上11點到次日3點,深度睡眠都集中在這個時段。過了晚上12點就屬于熬夜,越晚睡對身體傷害越大。熬夜后,身體會遭受多重煎熬:腸胃功能紊亂,膽汁、胰島素分泌紊亂,消化性潰瘍、胰腺炎、糖尿病等的患病風險增加;甲狀腺激素、性激素、褪黑素分泌過低,引起皮膚狀態變差、早衰,女性還會增加卵巢囊腫、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風險;心血管病發病風險增加5倍以上,會增加冠心病、心絞痛、血管痙攣、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壓等一系列疾病的發病風險;睡眠時間不足會導致健忘、恍惚、難以集中精神等問題,還會造成認知功能損傷;長期熬夜的人往往有情緒敏感等各種情緒問題,更容易悲傷或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