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民族旅游名片,推進農村鄉鎮振興
——關于榕江縣朗洞鎮舉辦第二屆原生態泥鰍節的一點思考
寧東華
朗洞(筆者自注:“朗洞”系侗語譯音,意為地勢開闊平坦的地方)是一個古老的侗族之鄉也是一片充滿紅色革命記憶的紅土地。說她古老,是因為她很早就有侗族的祖先在此休養生息,據朗洞沿革記載: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下同),置古州廳后,朗洞設營參將,宰牙設土司官;清乾隆二年(1737年),開泰縣承由古州移駐朗洞,稱朗洞縣丞,屬黎平府;清宣統元年(1909年),朗洞縣丞劃歸古州廳。說她是紅土地,是因為1934年12月中央工農紅軍長征時曾途徑此地,并在朗洞東門街墻上留下紅色標語,這些標語,1980年被榕江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在朗洞建設了中央紅軍長征紀念館,現在這里還有紅軍長征的一組雕塑。
2023年6月3日星期六,應榕江縣財政局預算股負責人秦輝之邀,我和愛人一起到朗洞鎮參加“榕江縣朗洞鎮第二屆原生態泥鰍節”。
這是我第二次到朗洞,離第一次到這里已經過去了整整55年。我小時在寨蒿讀的小學,我的小學語文老師是吳淑媛,這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女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據說她丈夫由于1957年曾發表過一些過激言論,后被劃定為右派份子,一直在外地勞動改造。文化大革命時,吳淑媛老師受丈夫牽連,1967年被貶到朗洞。那時寨蒿是區委所在地,朗洞屬于寨蒿區公所管轄的公社。1968年暑假期間我特意到朗洞公社看望吳淑媛老師,那時的朗洞公社,大多是榫木欄桿結構的木房子,因為窮,有的人家買不起瓦,屋頂還是茅草遮蓋,也有少量的土坯房,顯得破敗而低矮。這次再見到朗洞鎮時,恍如隔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舊貌換新顏”,鎮里幾乎都是預制板的水泥房,如同別墅。從上世紀60年代的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舒適漂亮、星羅棋布的小別墅,住房的變化見證了一段朗洞鎮發展的歷史,書寫了新時代朗洞鎮群眾的幸福生活,也充分說明朗洞鎮真的是富裕起來了。
泥鰍節這天,雖然天氣炎熱,但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泥鰍節的轎車停了一壩。演出現場,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數千人聚集鵝卵石鋪就的坪壩上觀看開幕式。泥鰍節先是領導發表熱情洋溢的致辭,接著表演節目,其中有蘆笙表演,“牛把腿”(注:侗族的一種民間樂器也稱琵琶)彈奏表演和山歌演唱等,侗族姑娘穿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讓人目不暇接。而后是捉泥鰍活動,“準備,開始!”隨著一聲令下,早已經挽好褲腳的游客們快速奔向水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手猛地扎進水里,盡情享受捉泥鰍之樂趣。泥鰍是一種非常狡猾機靈的水中小動物,而且滑不留手,有的小孩弄得一身泥也沒有抓起一條來。但見一位大嫂,從容不迫走到田里,幾分鐘就捉了一袋子。在田埂上觀看熱鬧的旅客是乎比田里的小孩還著急,喊聲震天,不絕于耳。接著還有捉魚和捉鴨子活動。
池塘里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里到處是泥鰍。天天我等著你,等著你捉泥鰍。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小牛的哥哥,帶著他捉泥鰍……。在福建民歌《捉泥鰍》的背景音樂里,游客將捉到的泥鰍稱重,看誰是捉泥鰍冠軍,當冠軍的還有獎勵。
看完泥鰍節后,心里若有所思,在目前在振興鄉村經濟的歷史背景下,如何打造鄉村旅游,意義重大而深遠。筆者想就擦亮民族旅游名片,推進農村鄉鎮振興發表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發揮民族資源優勢,擴大鄉村旅游效應。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風格各異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國文化資源中相當豐富和寶貴的一筆財富。地處貴州省苗嶺深山,都柳江畔的侗寨,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鑲嵌其間。侗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中的一朵奇葩,正日益顯示出她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藝術魅力。侗族因侗族大歌而蜚聲海內外,榕江縣是“侗族大歌之鄉”,侗族大歌是榕江縣、也是朗洞鎮最亮麗的底色和寶貴的名片。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黎平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的侗族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貴州省從江縣、貴州省榕江縣申報的侗族大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高度評價說: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如何將侗族大歌與侗族的各種節日聯系起來,進一步發揮民族資源優勢,值得大家研究,侗族節日有侗年、甜藤粑節、烏飯節、蘆笙節、苦酒節、過香節、姑婆節等。怎樣把民族資源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深化民族資源史實研究和價值挖掘,激活民族資源的“時代價值”,充分發揮民族資源優勢,讓民族資源“動”起來,讓侗族的英雄人物“活”起來,讓侗族歷史生動起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這一次欣喜地看到,榕江縣、朗洞鎮這些年也在積極開展這一方面的活動,從2022年開始舉辦的泥鰍節,就是在為旅游造聲勢、揚“侗”名,擴大影響力,增加吸引力的開始。目的是以“捉泥鰍,促旅游”為主題,不斷豐富游客體驗感,向世人展示侗族歷史和朗洞鎮民族旅游的巨大魅力。
二、打造原生態泥鰍節,成為促旅游新品牌。民族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民族資源這一重要載體,將民族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豐富旅游品質,喚醒民族記憶,接受精神洗禮,用侗族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啟示人,用侗族的輝煌成就和奮斗精神鼓舞人。朗洞鎮黨委政府認為民族特色文化是旅游業持續發展之魂,其價值在現代旅游中日益凸顯,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項目之一,成為旅游業一個新的增長點。近年來,榕江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依托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著力做好打造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與培育壯大旅游產業結合的文章,全力推進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因此朗洞鎮以此為契機,大力開發民俗節慶、民俗風情景區、民俗實景演出及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等旅游項目,著力推動旅游業發展。打造原生態泥鰍節的目的就是依托侗族傳統資源發展壯大旅游業,擴大旅游效應,把民族資源轉化為“民族財富”,成為推動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強勁動力。
秦輝介紹說,由于他曾在朗洞鎮財政所當過所長,對朗洞鎮的情況非常熟悉,自去年朗洞鎮開辦第一屆原生態泥鰍節以來,現原生態泥鰍節已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塊招牌。朗洞鎮以“原生態泥鰍節”節日為契機,把侗族民族風情融到節日活動中,深受游客歡迎?!霸鷳B泥鰍節”給旅游業帶來的紅利已出現,民族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民族自信、民族自豪和民族團結,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并進一步推動“旅游加農家樂”的融合,拉動了朗洞鎮旅游經濟增長,我認為這條路還得堅定不移走下去。
三、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擦亮紅色旅游名片。朗洞鎮不僅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也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宣傳方式。湘江戰役之后,中央紅軍已由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人。毛澤東極力建議,紅軍應該避實擊虛,轉兵黔東南。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由湖南通道轉入黔東南重鎮黎平,并于12月18日,召開了黎平會議,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由紅三、五、八軍團以及中央縱隊組成的左路縱隊從黎平出發,經高場、八里、尚重到達高洋。先頭團擊潰國民黨地方常備隊和地方款團后,左路縱隊又兵分兩路,一路紅三軍團福建師從高洋進入榕江境內,經八書、盤假(讀音為lia2)、半溪、羊全、宰練等苗鄉侗寨,于12月23日下午進入朗洞進行休整。紅軍進朗洞后,大部分駐扎朗洞城,小部分住岑王、平地、宰練、長壽等周邊附近的寨子,紅軍指揮部設在邱家大院。紅軍駐朗洞,對國民黨黔軍、桂軍駐扎重地古州方向進行警戒、防御。主力部隊則從高洋經高定、南哨、劍河、臺拱,繼續進兵北上。由于當地老百姓被國民黨軍隊、地主武裝的糟蹋和蹂躪,對軍隊很害怕。加上國民黨政府和土豪造謠污蔑紅軍燒殺擄搶,共產共妻。所以當地老百姓聽到有紅軍部隊來到的消息,有的跑進深山躲藏起來,只有跑不動的窮苦病人和膽子大一點的老人才呆在家里。紅軍進入朗洞,迅速開展宣傳,深入窮苦人家里,向老百姓講紅軍是為工農大眾謀利益的革命道理。紅軍在能寫標語的地方寫上宣傳標語,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東門王定緒家的墻壁上,寫有“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大十字街的墻壁上,寫有“打倒封建軍閥!”。東門街王琪家大門外墻的兩邊,分別寫上《蘇維埃政府反日五條主張》和《白軍士兵抗日六條綱領》。后來,紅軍在朗洞城召開軍民大會,原計劃在城內小學召開,由于來的群眾人數太多,后轉到東門河邊的江家大田召開,參加會議的軍、民有近萬人。在東門口大田搭建的大會臺上,先是紅軍女戰士唱歌。接著一位年近40歲的紅軍指揮員向大家宣講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抗日主張,號召各民主力量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工農紅軍是來打富濟貧的,是為窮人的翻身解放鬧革命的,號召民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新中國等等。這些歷史都是黨史學習教育最鮮活最生動的教科書。
筆者認為,朗洞鎮應立足用好用活這些紅色資源,依托紅色陣地和資源,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推動紅色故事宣傳,讓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并充分利用快捷的“劍榕”高速路,設計精品線路,如:榕江縣第七軍展覽館——練國梁故居——榕江縣烈士陵園——朗洞鎮中央紅軍長征朗洞陳列館等。
四、以“紅”帶“綠”協調發展,促進旅游提檔增速。紅色旅游以紅色為紐帶,突出紅色資源優勢,通過紅色旅游這塊閃亮的金字招牌,為經濟發展提升新的增長點。聚焦朗洞鎮“紅色”和“綠色”主題,探索出一條“一紅一綠”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紅色、綠色融為一體,助推紅色旅游升溫,讓游客感悟到“紅”的魅力,又體驗到“綠”的美景。以紅色旅游為抓手,帶動生態游、休閑游、民宿游、親子游,促進鄉村振興,讓“紅色旅游”成為鄉村振興“新增長極”。
近年來,隨著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紅色旅游越來越紅火,疫情逐步消失后,到榕江縣來參觀的也逐步增加,榕江縣現在又在打造足球的“村超”活動,到榕江縣觀看“村超”的群體絡繹不絕,朗洞鎮應以紅色旅游和榕江縣足球“村超”為契機,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地的優勢,打造足球旅游新亮點,加快推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讓朗洞鎮成為出“文旅興、生態美、產業旺、民生實、民族親”的最美新鄉村。
作者:寧東華,遵義市廣播電視臺退休資深記者,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曾是貴州省廣播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廣播電影電視節目評審評委、貴州省記者協會會員、貴州省新聞學會會員、遵義市廣播電影電視學會副秘書長、遵義市新聞學會副秘書長、遵義市影視評論家協會會員、遵義市作家協會會員、遵義市音樂家協會會員、遵義市紅花崗區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名字入選中國當代藝術家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