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的票房成績不俗,但目前可謂差評如潮,甚至有人說其注定是一部爛片,背后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么?
電影和連續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賽道
首先大家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在內娛之內,電影和連續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賽道,因為彼此的規則大相徑庭。以《749局》的主演為例,其在電影界和連續劇界的地位有著明顯的差別,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資源的獲取能力。
在電影界,如今的王俊凱是沒有實力在頂級制作中出任主角,譬如2022年的《》,其對影片的重要性明顯無法與相提并論。然而在連續劇界,情況則有所不同,拿《重生之門》來說,盡管官方一番依舊是張譯,但也可以理解為雙男主,王俊凱的重要性并不弱于前者。或許在粉絲心目中,王俊凱才是主人公,張譯是在為其配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答案顯而易見,電影市場是以票房為導向,也就是大眾在用腳投票。但大眾的投票行為僅限于此,極少有人會在網上為自己青睞的影片搖旗吶喊,更不要說與他人進行唇槍舌劍的辯論了,最多就是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一番。
反觀連續劇市場,在當前這個以流量定勝負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加看重各種虛無縹緲的網絡數據,然而網絡數據非常容易造假,不然藝人們幾千萬乃至上億的粉絲數量從何而來?加之前文所述,真正在網絡上搖旗吶喊者實際是大眾中的極少數,故而輿論走向會輕易遭到裹挾,這也是“人紅作品不紅”如此普遍的根源。
綜上所述,再去看《749局》的主創陣容,王俊凱、以及,便會發現三人皆不是能夠在電影界獲取頂級資源的藝人。哪怕小有成就,也絕對難以企及真正的頂級制作,起碼難以在頂級制作中出任主演。換而言之,如果《749局》的劇本足夠出色,制作水準足夠精良,主演的位置大概率輪不到王俊凱、苗苗以及鄭愷,兼具名氣與實力的演員早就毛遂自薦了,原因是他們需要用好作品去鞏固自己在電影界的地位,相信制片方也會舉雙手歡迎。
這就是底層邏輯,指事物間的共同點,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后不變的東西。
結語
當然了,凡是有例外,也有可能出現黑馬。可結合《749局》的類型來說,帶有科幻元素的國產影片,目前能夠贏得大眾認可的影片只有《》系列,包括主演的《》以及同樣由陸川執導的《》,無疑已經被定義為爛片了。因此從概率上來說,《749局》成為黑馬的幾率并不高,大抵難逃爛片的蓋棺定論。
至于尚且亮眼的票房,個人估計會在三億到五億區間出現大幅度滑坡,很難達到媒體所預測的九億票房。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