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陜西。
我們都知道,西安是“周秦漢唐……十三朝古都”。提到秦、漢、唐等朝代,總能立刻想到很多具象的歷史畫面。而提起周朝,似乎就模糊多了。
為了追尋周朝的歷史,我去了一個寶藏景點,這里號稱中國禮制文明的發源地,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去過的人卻并不多。
這里就是——周公廟。
周公廟位于寶雞岐山縣城西北6.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是后人祭祀周公所建的祠廟。
周公廟所在之地古稱“卷阿”。“卷”(quán)意曲,“阿”(ē)指山陵,“卷阿”即是曲折蜿蜒的丘陵地帶。據說是因為此地東、西、北三面環山,只有南邊與平地相接,狀如簸箕而得名。
歷史記載,周公制禮作樂,使得天下大治,萬民歸心,晚年歸隱于卷阿。周公逝世后,周人即立廟祭祀。
西周末年,卷阿建筑遭毀壞,秦漢以后曾得以重修。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在卷阿創建周公祠。后經歷代修葺,這里成為全國歷史最悠久、占地面積最大的周公廟遺址,距今已有近1500年歷史。
說了這么多,這位“周公”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坦白說,我來周公廟之前,對周公的具體功績模模糊糊的,只是大概記得個“周公解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過既然來游覽人文古跡,還是得做點功課。
簡單來說,周公是位牛人——他是在秦漢之前漫長的華夏文明演化進程中,知名度最高的現實人物之一。與他功績相當的,大概只有一個姜太公(沒錯,就是大家熟悉的姜子牙)。
周公名叫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也就是說,周公并沒有當過君王,而是相當于托孤大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任“攝政王”。
西周乃至中國的歷史,卻由他而改寫。
《尚書大傳》將周公輔國的重要功績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p>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在周朝的建立過程中,周公輔佐弟弟周武王滅商建周,后來又助力成王治理周國,穩定周初政局,分封諸侯拱衛王都,營建成周洛邑城池,制禮作樂奠定萬世基業。
除了鞏固西周的統治之外,周公所推行的禮儀制度,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被后世稱為“周禮”。這種禮制文明,至今還影響著每一個國人。
周公廟歷經各代修葺、擴建,形成了以周公殿、太公殿、召公殿為主體,姜嫄殿、后稷殿等為輔的建筑群,其依山而建,亭、臺、樓、閣交相輝映,古韻悠悠、蔚為大觀。
從周公廟拾階而上,可以走到鳳凰山山頂。地面上游客看不到什么古跡,據說近些年在這面土地下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行走其中,步步“驚心”啊。
周公廟現在和周城、鳳凰山聯合成為一個大景區,不過也可以單獨買票。如果帶著娃,可以買景區套票,一票包含周城景區的游樂設施+周公廟+鳳凰山+往返索道,大人訪古,小朋友玩游客設施。
如果不帶娃,就單獨來逛周公廟(記得自駕或者打車直接到周公廟),從周公廟可以步行上山到鳳凰山,登高望遠。
END
全平臺同名@小漁的行旅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