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的技術、風起云涌的傳媒,報紙、雜志、門戶網站、新媒體······5年內這些媒介經歷了什么?
雖然中國本輪移動互聯網浪潮2009年就開始醞釀,但對同時期大多數新聞系在校學生來說,信息相對是滯后的,教材是陳舊的,一些教授和業界是脫節的……
2012年,微信剛滿一歲,快手還是一個GIF圖片分享應用,人人網已然接近其拋物線的頂端,微博開始如日中天,今日頭條發布了它的第一個版本,微信公眾平臺才剛上線,南方周末“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精神脈絡還在影響一代新聞學子。
我也是在那一年踏上了媒體實踐的道路,從報紙、雜志、門戶網站、報媒轉型新媒體(澎湃新聞)、音頻、視頻,五年時間,實習加上職業軌跡,背后是傳媒行業變化風起云涌的五年,媒體人也在此間不斷轉型,重新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時間撥回2014年,已經在南都擔任首席編輯的咪蒙辭職創業,把房子也賣了,她創辦的影視公司經營狀況并不好。papi醬在微博上曬出了她和老胡的結婚照,感嘆自己已為人婦??吹缴虣C的內容從業者們開始發起各種聯盟,籠絡自媒體KOL,或者自身生產制造KOL,社會化媒體營銷開始蠶食傳統4A的生意。輾轉創辦了徐達內小報等系列產品的徐達內宣布“媒體札記”無限期冬眠,他的全部重心轉向了內容創業服務平臺“新榜”。
同一個時空里,我的畢業論文選題選擇了“新聞客戶端的運營和商業化”,主要以搜狐新聞客戶端為研究案例。那一年的搜狐新聞客戶端裝機量破2億,并宣稱同類產品里面,各項指標都是第一。
除了數據因素,搜狐新聞客戶端可供討論的維度之多是我完成論文的必要前提。早在2012年,搜狐新聞客戶端就已經有了訂閱模式,只不過沒有命名為“搜狐號”。2010年到2012年期間接連兩次“閉關”的查爾斯張也出關了,并決定重力發展新聞客戶端,2013年在端內發力視頻,訂閱號方面,入駐的有媒體、自媒體還有政務號?,F在能看到的較為成熟的新聞客戶端形態,搜狐實則在三年前已經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布局。
但就如搜索、社交、微博、視頻等熱點風口的嘗試一樣,搜狐早早拿到入場券,但終究沒了蹤影或者淪為第二梯隊。有人夸張得說,整個國內互聯網創業史,就是一部搜狐的“圍剿史”,遙想當年,馬化騰就是聽了張朝陽的演講之后,激動不已回去做了OICQ,馬云去搜狐應聘被刷了,優酷的古永鏘、愛奇藝的龔宇都是張朝陽的得力干將。
▲ 張朝陽(右一)在世界互聯網大會。
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張朝陽說:“中國互聯網是由搜狐開啟的,在中國互聯網走向下半場開始的時候,搜狐將重新回到舞臺的中心,來實現我們的理想?!?/p>
交了關于搜狐的論文后,我和導師吃飯閑聊,她對學界和業界都比較熟悉,問我了不了解今日頭條,最近她供職的網站很多流量都是今日頭條導過去的。我那時候對頭條知之甚少,只簡單回答說,是靠機器算法的一個新聞客戶端吧。
也就過去了兩年多,查爾斯張被網友熱議是因為他和“霉霉”的緋聞謠傳,而BAT巨頭們集中精力“圍剿”的是比他小20歲的張一鳴。
新聞業變化之迅速估計會讓那些跟不上步伐的教授繼續誤人子弟。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浙江大學的吳飛教授就不斷更新他的《新聞編輯學教程》,加進去不少熱點,其中有一章還找了前資深記者、新聞實驗室發起人方可成來撰寫。
另外一方面,從事媒體行業本身已經是很寬泛的概念了。
我實習的第一站是新快報深度中心,那個時候念大二,羊城還是新聞圣地,雖然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三大報業集團實力階層明顯,但激烈的競爭從未停止。
去之前,在QQ上聯系了汪再興,他那時候和曹晶晶、陳小向在緬甸采訪昂山素季,微博又私信了當時深度中心的編輯余亞蓮,到廣州后實際跟的老師是劉子瑜和曹晶晶。
每一個新聞從業者,最初起步可能都做過社會新聞,我也沒例外,慶幸的是,在深度中心,除了可以跟熱點,也能學著操作一些重磅的長報道。
大三的時候,想要看看更多新聞的模樣,所以選擇了北上。電話聯系上陸暉老師,去了《Vista看天下》,一份在當時擁有諸多大學生受眾的雜志。
帶過我采訪的雅君那個時候已經在運營生活方式類的個人公眾號叫“雅君的好用分享”,“和你分享提升幸福感的一切”是它的主要功能。選題會上知道內部有個叫張自言的娛記,最初是從江蘇的媒體來了北京,她后來為人所熟知的ID叫蘿貝貝,她當時的領導是文娛記者“南袁北孟”其中的孟靜。也在看天下有過短暫實習交集的鯨書,當時已經在ONE上面發表過個人代表作品,那時候我們還在辦公室討論哪家媒體是可以在北京落戶的。
快畢業的時候,急于找一份工作落定,覺得新聞客戶端是未來的方向,投了簡歷去鳳凰網,分在了無線事業部。也是在那個時候,知道了門戶抓取、選稿和把關的節奏。
鳳凰其實很早就實驗并推出過一個客戶端,但最終沒有花大功夫去經營而不了了之。等要推倒重來再發力的時候,前面已經有搜狐、網易和騰訊。移動互聯網是大勢,鳳凰新媒體已經在紐交所上市,但股價表現一般,從鳳凰新媒體CEO劉爽對移動端資源的傾斜就能看出來,他勢必想要在新的新媒體江湖分一杯羹。
出于對采寫的執念,最終我還是放棄了門戶編輯這個崗位,2014年夏天畢業,投身到上海報業集團旗下最火熱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時任總編輯李鑫求才若渴,也愿意給剛畢業的、有熱情做新聞的新人機會,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眼看著一個傳統媒體孵化出來的產品在新聞客戶端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雖然是傳統媒體轉型,但澎湃的思路足夠互聯網化?;I備期采用的是精益創業思維,雖然我不確定澎湃中高層是不是有這樣的先期預設和總結。精益創業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場中投入一個極簡的原型產品,然后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優化,以期適應市場。
▲ 澎湃新聞。
澎湃的極簡原型產品就是一個一個的微信公眾號,冬棗的原始采編被分到各個領域,成立了“飯局閱讀“、”一號專案“、”綠政公署“、”10%公司“等等小分隊,試水這些垂直領域的內容到底有多少人感興趣。
等到內容和人馬匹配漸趨成熟的同時,澎湃 (thepaper)這個名字也在眾多選項中脫穎而出,壓陣的報道也備好了,邱兵以文字和互聯網產品獻給戀戀不舍1980年代的情緒也醞釀許久了,第一個大型紙媒轉型新聞客戶端問世。
在我正式參加工作后兩三年,曾經遇到的師友們都紛紛有了或大或小的轉變。蘿貝貝的“嚴肅八卦”問世,而后成為娛樂類的頭部公眾號,篇篇都是十萬加。孟靜的公眾號“孟大明白”幾乎成為娛樂公號里最有深度的一個。雅君也開始了自由之路,“雅君的好用分享”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而且粉絲極為忠誠,她同時也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在微博上,除了曬她周游列國的美照以外,也不斷給粉絲們提供有力度的情感支撐。鯨書在人物雜志和真格基金之后,創辦了自己的影業公司。
汪再興去了博雅天下旗下的《博客天下》任副主編,后來他和張偉又一起鼓搗新世相,策劃的“逃離北上廣”成為現象級刷屏案例,或許就是以此為標志:創造優質內容本身成為最好的營銷。余亞蓮和曹晶晶去了南都,現在曹延續了她法學的基礎成了一名律師,余做的娛樂公眾號和她設計的版面一樣漂亮,劉子瑜去了浙江在線帶團隊。
離開澎湃以后,我去了網絡音頻平臺蜻蜓FM,它死對頭喜馬拉雅FM也在上海,都是這個垂直領域的佼佼者?,F在兩家都在努力通過內容付費等手段做收入,以期盡快上市,戰略新興板不開了,他們都想沖擊創業板。(FM行業的前世今生之后再單開一個專題來寫)
真的不是為了媒介形態打卡,但是后來我從蜻蜓離開回到了澎湃老團隊的新項目梨視頻。巨頭自然也都沒錯過短視頻這個風口,愛奇藝頭條(已上線,但沒大范圍宣傳,像是一個防御性產品)、新土豆、頭條視頻、秒拍、快手等等都登場,連小米內部也孵化了“快視頻”,不同的是,梨視頻是其中專注做資訊短視頻的一家。(短視頻行業格局也會在之后單開一個專題來寫)
沒有去電視臺工作過,是我的一大缺憾,不過以鳳凰衛視的陳曉楠加盟騰訊網任副總編輯和首席主持人為標志,即便是數一數二的電視媒體,在互聯網巨頭面前,也沒有了競爭力。
2017年開始,新聞行業的競爭,終歸巨頭之爭;單純的新聞資訊的競爭,升級成為了內容分發的戰爭。
▲ 新聞行業內容分發的戰爭。
自2013年開始,阿里在傳媒領域的投資動作就就沒間斷,投資觸角陸續伸向傳統媒體、影視公司及新媒體,通過并購、投資、合作等形式豐富媒體矩陣。新近,阿里與新華社成立合資新公司,此前,阿里與四川日報集團成立封面傳媒,出資12億人民幣與上海文廣集團(SMG)成立控股公司,取得第一財經傳媒36.74%的股權,更早前阿里與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共同創辦《天下網商》……螞蟻金服也是在各家媒體有股東身影。
現在阿里通過大魚號一點接入,多點分發,即阿里將自己內部的流量和資源開放給內容創業者,只需在大魚號發布,就可以在阿里文娛內部的其他平臺共享,甚至是跨領域。能接入的平臺包括優酷、土豆、UC、UC頭條、淘寶、神馬搜索、豌豆莢、天貓、支付寶等。領銜這一戰略的是阿里大文娛的掌舵者俞永福,除了優酷,土豆,UC,他手下還有阿里影業,阿里文學,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游戲和阿里數娛。
騰訊方面,2006年開始就啟動了地方門戶項目,與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合作成立大渝網,11年8月與南方報業合作大粵網,12年7月與當時的解放日報集團合作大申網,14年與新京報聯合創辦京津冀區域門戶——大燕網……
騰訊的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是其內容分發的排頭兵,微信公號則是以社交之名霸內容分發之實,同時他們還有QQ空間、騰訊新聞、騰訊視頻、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直播、QQ音樂等,形成集訂閱號、社群和商業化為一體的內容閉環矩陣。除了微信以外,騰訊內容領銜者是統領了IEG(互動娛樂事業群)、SNG(社交網絡事業群)、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OMG(網絡媒體事業群)四大事業群的任宇昕。
百度的步伐再次姍姍來遲,直到今年2月,他們才把內容分發這件事情提上戰略級。李彥宏在內部講話中,依次提到了內容分發、連接服務、金融創新和人工智能四個“新時代”,李彥宏直言:“內容分發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我們之所以很多業務能夠做的起來,是因為我們有內容分發這樣一個堅強的大盤,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彼f的大盤,就是百家號作為內容收納入口,再通過手機百度等搜索體系實現內容價值最大化。
微博在曹國偉和來去之間王高飛的帶領下重生,并且展示出了比大V時代更強的商業能力。微博早已不再是“140字不到”的短消息,內容,資訊、知識、娛樂、游戲等等,微博應有盡有。新近上線的具備短視頻功能的微博故事再次豐富了其業態。曹國偉之前對媒體說:“從DAU到MAU、從信息流到發現流、從短視頻到直播、從網紅到明星、從收入到利潤,微博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人們最樂觀的預期、創造新的紀錄?!?/p>
BAT巨頭們如此重視內容分發,都是因為大家都處于羅振宇所說的“國民總時間”這個商業的終極戰場。不僅BAT巨頭如此,現在幾乎所有的app都已經在接入信息流或者考慮介入。第二巨頭梯隊的360和獵豹自然不想錯過,手機廠商也加入混戰,就連工具類應用,比如天氣界的墨跡天氣,O2O界的大眾點評,姨媽界的美柚等等都沒有放過內容信息流。往后的世界里,每一個產品,每一家企業本身都是媒體了。
而完全獨立于BAT之外的巨頭只剩下今日頭條。搶到移動互聯網入口以后,頭條也沒有停下擴張步伐,內部孵化了新近被央視點名的火山直播,類Musical.ly應用抖音。頭條2016年年末拿到紅杉資本、建銀國際等機構投資的10億美元D輪融資,股東名單顯示,新浪已經完全退出。現在,頭條還上線了微頭條,種種跡象都表明,頭條和微博必有一場大戰。
而內容分發大戰最終格局如何落地?與其說要看BAT如何剿殺今日頭條,不如說,這取決于張一鳴如何迎戰俞永福、任宇昕和曹國偉這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