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上,娛樂類話題的關注度高,并不意味著大眾認為娛樂類話題比嚴肅新聞更重要,而是這類話題門檻更低,更能聊得起來。
特約撰稿丨艾川
娛樂新聞頻上熱搜,“泛娛樂化”被看作互聯網科技的原罪。有些所謂專家學者認為,互聯網上大量娛樂信息分散了大眾對嚴肅話題的關注度,造成了社會文化水平的下降。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01
對娛樂的需求,自古皆然
對互聯網“泛娛樂化”的指責,并無新意。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媒體工具的娛樂應用都會引發類似的指責。
18世紀報紙崛起后,學究們就批評那些膚淺的豆腐塊文章破壞了閱讀書籍的嚴肅思考。此后的電影、電視都沒有逃過類似的指責。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出版的《娛樂至死》,更是對電視“瘋狂輸出”,成了所謂的“經典”。
其實,稍作反向思考就不難理解,不是信息技術的提高敗壞了大眾“嚴肅思考”的能力,而是信息技術的進步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
人人都花費大把時間進行嚴肅思考的黃金時代,其實只存在于少數知識精英壟斷信息資源的時代。技術不發達導致信息傳播的高昂成本,只能用于保存最重要的信息,絕大多數人都無緣接觸。
漢代靠費時費工的竹簡保存文字,只有少數世家才能有“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的特權。這些昂貴的書籍,當然不會有多少“娛樂化”的內容。
宋代以后,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普及,書籍越來越廉價,知識更加普及。與此同時,書籍的內容越來越“不正經”,越來越娛樂化。信息工具的升級,同時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和娛樂需求,這是人類文明史的普遍規律。
圖/圖蟲創意
也就是說,信息技術進步并沒有讓嚴肅思考的人群減少了,而是讓大眾的娛樂選擇更多了。任何時代,大眾更愿意把信息工具用于娛樂,而不是沉重的“嚴肅思考”。
20世紀后半葉,電視作為主流信息傳播技術時,大眾花費在娛樂內容的時間就遠遠大于嚴肅內容的時間。電視以外,還有傳統信息技術提供的娛樂方式,流行小說、商業電影等等。
雖然當時沒有流量統計、關注度排行的精確手段,但是沒有理由認為前互聯網時代的大眾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嚴肅話題”,進行“嚴肅思考”。
波茲曼把閱讀書籍和報紙視為一種更高級的精神生活,無非是對大眾流行文化的習慣性歧視。報紙上的娛樂新聞、閱讀流行小說、觀賞百老匯的音樂劇,并不比看電視劇嚴肅多少。
02
娛樂為主,源于大眾文化消費習慣
從“娛樂至死”到“泛娛樂化”的痛心疾首,無論出于多么良好的用意,都是一種想當然。
和波茲曼們一樣,指責互聯網“泛娛樂化”的人認為,如果沒有新興信息技術的“誘惑”,大眾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嚴肅思考”中。
然而,這是毫無依據的想象。他們憑什么認為人們不刷手機,就會轉而閱讀哲學書籍、研究國家大事等嚴肅話題、嚴肅思考?實際上互聯網技術崛起后,大幅減少的是打麻將的時間。
指責互聯網“泛娛樂化”的社會精英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大眾的娛樂需求一向很旺盛。當初沒有把打麻將的時間用于“嚴肅思考”的大眾,現在也不會放下手機迎合嚴肅口味、高雅品味。
因此,互聯網比當年的電視更易受到指責,并不是因為它制造了更多的娛樂消費,而是因為它直白地呈現了事實——娛樂為主,是大眾的文化消費習慣。
圖/圖蟲創意
這當然不是什么秘密,而是由來已久的文化現象。幾乎所有暢銷書都是當時的通俗讀物,形形色色的“小報”發行量大于嚴肅新聞的“大報”,藝術電影的票房總是遠遠低于商業娛樂大片,電視的娛樂節目一直是收視率和人均觀看時間的主力。
許知遠曾在《十三邀》中對馬東發問,“大眾文化越來越有一種粗鄙化傾向?”對于年輕人喜歡吵鬧嬉笑的《奇葩說》,他表示不理解。
馬東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說:
1949年前,中國的人識字率沒超過5%,透過千年歷史煙霧的文化和傳承都是剩余5%的人留下的。如果你只看到那5%的識字率,你當然認為文化是精致的。今天,人們的識字率為95%。但是,人們內心的娛樂趣味并不因為識字而發生根本性改變。
互聯網沒有改變大眾的文化消費習慣,卻以精確量化的統計結果呈現了大眾真實的文化消費,因此更深地刺激了某些社會精英的神經。
03
娛樂新聞上熱搜,不是算法的創造
一直以來,對于“泛娛樂化”的批評和爭論從未停止。有人指出,互聯網平臺熱搜的“泛娛樂化”現象也值得警惕,平臺作為熱搜的管理把關者,應該完善把關機制,篩選優質內容,過濾庸俗信息,不斷提高熱搜熱榜質量水平。
實際上,經常在熱搜上看到娛樂新聞,并不等于“泛娛樂化”。這是因為,熱搜的結果并不是算法創造出來的,而是用戶關注度的一直客觀呈現。
▲微博熱搜機制(圖/網絡)
對此,微博、抖音曾公開過熱搜的形成機制,可以作為參照。
微博熱搜主要由熱搜關鍵詞和熱搜話題兩種形式構成,被大量網友搜索和討論的關鍵詞或話題詞可能成為熱搜。其中,話題詞由用戶創建后生成,而社會時事話題的主持人主要是媒體。
熱搜算法會綜合搜索量、發博量、閱讀量、互動量等數據指標,建立搜索、討論、傳播三大熱度模型,實時計算綜合熱度進行排序,生成Top50榜單。
在此之前,也有人分享過抖音熱搜的機制:
1. 算法推薦:抖音平臺通過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結合用戶興趣、行為和社交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視頻。
2. 用戶行為:用戶在觀看視頻時,往往會點贊、評論、分享等,這些行為數據會被抖音平臺記錄并作為推薦依據。
3. 時效性:抖音熱搜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當下熱點事件、節日、流行趨勢等密切相關。
可見,熱搜榜的內容生產者是用戶,而不是平臺方。用戶以關注度“投票”,平臺算法本質上是一個機票器功能的統計工具。造成娛樂新聞上熱搜的,是用戶的關注度分配,而不是算法工具。
那么,大眾的話題關注度排序是否需要干預呢?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必的。社交媒體平臺不是新聞媒體平臺,基本功能是大眾社交,本身的娛樂屬性就更高,娛樂話題更容易受到關注也很正常。
根據知微輿論場發布的抖音熱搜數據可以看到,今年4月,抖音熱搜平均在榜時長前三的內容為:明星熱點、企業熱點和影視綜,其中明星熱點平均在榜時長超11個小時,排名第一,不過與排名第二的企業熱點時長差距不大。
圖/網絡
不久前,微博發布《2023上半年微博熱搜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社會熱點、娛樂熱點、垂直行業熱點分別占比30%、40%、30%,盡管各話題相對均衡,但娛樂熱點還是較其他內容相對多了一點。
圖/網絡
值得說明的是,社交媒體平臺上,娛樂類話題的關注度高,并不意味著大眾認為娛樂類話題比嚴肅新聞更重要,而是這類話題門檻更低,更能聊得起來。
因為熱搜榜是話題關注度排序,并不是新聞重要性排序,不必也不能套用新聞媒體的標準加以干預。
換個角度看,互聯網時代各大平臺的流量排行,完全是新的技術環境下新的信息技術產品。這些市場化的信息熱度排名,更及時、清晰、全面地反映了老百姓在關注什么話題,這難道不是一種進步?
創作嚴肅新聞內容的新聞媒體如果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就應該提高創作能力,出品質量更好的內容產品,靠實力贏得市場。
強行限制算法新技術的應用,讓話題關注度排行的榜單退化為傳統的新聞榜單,并不會改變大眾文化消費的娛樂偏好。
04
及時補位,糾正算法不足
當然,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人工干預提升重大事件的關注度還是必要的。
比如,前段時間頗受質疑的“東北暴雨熱搜缺位”事件。微博熱搜統計數據顯示,東北暴雨時用戶參與度相比于此前的河北暴雨銳減了49%、媒體主持的話題數也減少了37%,關注度下降造成了“缺位”。
從算法中立性的角度講,東北暴雨熱搜缺位是用戶關注度下降的結果。但是,這樣嚴重的災害事件確實有“特事特辦”的必要。
后來,微博官方也對此事作出回應,表示未來在嚴重自然災害、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時,會上線“應急工作模式”,對熱搜采取相應的應急干預措施。
當然,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確會對社會文化、信息傳播產生長期深刻的影響,不能排除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社會各界的觀察和監督是必要的。
圖/圖蟲創意
例如,由于社交媒體的強大傳播力,造成各種“水軍”泛濫,這類言論極易混淆視聽,導致信息傳播失真,平臺有必要加以整治。
不過,無論如何外部監督,都應該認識到技術工具終究是只是內容的載體,而不是內容的生產者,不能隨意左右用戶關注度的分配。再先進的算法,也不過是對用戶行為統計結果的呈現。
“泛娛樂化”是人類社會長期存在的文化現象,并不是互聯網的原罪。真的沒有必要對娛樂新聞上熱搜過度敏感。
1985年波茲曼悲觀預言的“娛樂至死”就從未實現,電視的普及并沒有“殺死”任何嚴肅領域?!秺蕵分了馈返牧餍校贿^是一次成功的情緒銷售。
今天,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對互聯網技術的興起,感到悲觀?
▼
不多說了
最近更新“規則”變化
想及時閱讀冰川文章的朋友
趕緊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
加入冰川讀者交流群!
(以前加過冰川交流群的請勿重復添加)
*題圖來源于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