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島主
春節檔有一部徐克的《射雕》,令人好奇。對這部片我們現在還是盲人摸象。不過對我們 80后來說,最棒的《射雕》早就拍出來了。
那就是83版《射雕》。
第一次接觸到與1983版《射雕英雄傳》有關的東西是1990年代初在親戚家電視柜里壘得整整齊齊的將近三十盒錄像帶,在外側面的標簽上手寫著《射雕英雄傳》五個大字。
《射雕英雄傳》(1983)
親戚見我目不轉睛,遂開始大談這部劇對他持續數年的吸引,翁美玲怎樣嬌俏動人,黃日華如何全程憨厚,跌宕起伏太精彩,致令他錄制了全套收藏,說了半天,也并沒有放一兩集給我嘗嘗鮮。
1983版《射雕英雄傳》作為一個華語電視史(主要是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的電視接收史)上的數個里程碑式的奇跡之一,一直與《上海灘》《霍元甲》《姿三四郎》等等一起,對我這個從小生長在上海老城廂但被管教得基本沒有電視可看的小孩子狂轟濫炸。
直到本世紀初,通過數據光盤形式在Win 98電腦上運行了景觀清晰度堪比19世紀俄國風景畫的rm文件,才得以窺得劇集基本樣貌,此后更高清晰度的載體與套裝相繼面世,終于得以完整觀看,圓夢時刻距離第一次生出觀賞的年頭,已經過去了超過十五年。
現在回想起來,主要還是我出生太晚。黃日華、翁美玲主演的這版TVB的《射雕英雄傳》1983年在香港首播,直接打破1977年該臺百集長劇《家變》的最高收視紀錄,及后約在1985年引進內地,成為當時的絕對熒幕爆款。
這部劇集將金庸的原著拆分為《鐵血丹心》《東邪西毒》與《華山論劍》三部分,共59集,從時長上有非常充足的發揮余地,將原著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點巨細無遺地展現給觀眾。
但這遠遠不足以概括這套劇廣受歡迎甚至成為經典的原因。早在1976年,佳藝電視臺便已經拍過一部《射雕英雄傳》,長度比83版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并未能夠達到后者的口碑與品質高度。
佳藝電視的一系列金庸武俠劇,演員陣容比較強大,但受限于1970年代電視制作水平,武打場面如同小型舞臺劇,布景也比較粗糙,敘事今天看來也相當拖沓。
反觀83版《射雕》首先作為一部電視劇集的影像素質,已經有了很大改觀。1980年代初,無線電視臺取消了菲林組,自此出現在大量劇集外景中的膠片質感畫面成為歷史,劇集的內外景切換不至于令人出戲。
以王天林為主導、成員包括杜琪峰的編導主創,成功將武俠劇的動作場面營構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以往頗似戲劇舞臺紀錄一般的動作場面,在83版《射雕》中被處理成配合攝影機運動、節奏比較明快的打斗方式。
因應TVB內部置景的規模,攝影機往往會依照一定軌道展示場面全景,也可能在驚變突起時突然從花叢后躍出,這樣相對靈活的處理方式讓「武」戲有了豐富的臨場感。
在1980年代港產武俠劇中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打斗場面剪輯節奏的明顯加快,在電腦特效尚無法有效彌補場面建構的假定性不足問題時,多機拍攝的動作場面以不同角度快速剪切,營造出凌厲瀟灑的視覺效果。
著名的煙雨樓之戰,即是在不斷于多角度機位切換基礎上,以威亞引動全真諸子與黃藥師等人在擁擠的室內空間來回錯身翻滾,制造出符合情境的飄逸效果。
這種場面營構方式直接承接自無線1970年代末的古龍劇追求場景的構圖意境方法,在后來的武俠劇中無線電視一再進一步發展成一套非常成熟的剪輯技巧,在83版《射雕》中,這樣的寫意整體觀念初具規模,在群賢畢至的演員陣容搭配下,取得了觀眾吸引力最大化效果。
談起這部劇集的表演陣容,數十年來最為人稱道的當然是黃日華以一種泛本色化演出的郭靖與英年早逝的翁美玲天然去雕飾的嬌俏黃蓉,關于這兩位的演出,細致或直感力無需贅述,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兩位對角色典范性的塑造離不開劇中演員整體群像的出色發揮。
1980年代初,無線電視的領銜當家小生陣容從上一個十年的鄭少秋、劉松仁、周潤發等轉換為以梁朝偉、劉德華、黃日華等「五虎將」為代表的新晉小生。在鄭少秋的年代,當家主演應對的是長達50、60集甚至超過100集的表演任務,其表演磨礪經驗相對豐富,也可以連續一個月或兩個月霸占每晚的熒幕。
1980年代后,無線將原來的超長篇劇集改為拍攝大量20-40集的中短篇,于是便需要補充大量的作為單部劇集主演的小生,出道未久,尚處于龍套階段的「五虎將」等出于無線訓練班的新人集體上位,對他們個體來說,作為表演實踐的演出密度較前輩大大減少,但這些當年的「小鮮肉」同樣得益于明星機制的外形吸引力,更為直觀地面向青年一代觀眾。
《射雕英雄傳》中的黃日華與飾演楊康的苗僑偉,本身的表演帶有混雜技巧與自身固有氣質的的意味,因此在飾演同樣年輕的角色時,往往依靠對于角色自身覆蓋面最大的角色性格把握來建立形象,楊康的柔情與狡詐并存,通過苗僑偉對眼神變化的精準把握得到有效詮釋。
黃日華的憨直形象,由1982版《天龍八部》中的虛竹已經得到確認,此番不過是更進一步。
《天龍八部》(1982)
翁美玲飾演的黃蓉長期以來廣受贊譽,除了其本人的氣質貼近以外,對香港或廣東地區意外的華語觀眾來說,當年TVB國配班底成員廖靜妮的配音其實某種程度上重塑了翁美玲帶來的視覺形象。
翁美玲在劇中的原聲其實更偏向重低音色,而廖靜妮的配音則是純粹少女高揚的調子,在最近的綜藝節目中,廖靜妮隱身發聲重現黃蓉,聲線仍然一如當年,可想而知昔日國語版黃蓉從聽覺角度是如何給予觀眾另外一種想象的。
此外,劇中飾演要角丘處機的夏雨是1970年代無線當家小生序列中的一員,與其年齡相近的包括飾演鐵木真的秦沛、飾演洪七公的劉丹等,而飾演黃藥師的曾江及飾演馬鈺的張英才,則皆為1950-60年代粵語長片時代的偶像小生。
不同時代階段的演員序列聚集于1980年代的電視劇中,對戰后不同代際的觀眾來說,具有凝聚集體回憶的功能。
對當時的內地觀眾來說一次性集合了數代香港演員共同飆戲,借助片尾演員表及報章介紹等,建立起了關于戰后香港電影/電視演員的初步印象,某種程度上開啟了持續數十年的對香港演員文化的迷狂潮流。
金庸作品自身文本帶出的強大文化想象與情感張力,通過香港與內地流行文化的時間差,成功將數代香港人的青春印記集中推入內地,這種放射與接受的現實呈現出大時代變遷的各種吊詭碰撞,同時也在數十年后,成為另一種可資記憶甚至重新消費的神話。
作為中國內地引進的第一部港產《射雕英雄傳》電視劇,先入為主的印象、翁美玲的神化形象、香港電影表演陣列的幾種爆發以及對于重塑自我青春回憶的需求等諸多因素,造就了這部作品的殿堂級地位。
如同《新白娘子傳奇》《上海灘》等劇集一樣,在近幾年各類綜藝節目或文化回顧中頻頻被提起或以演員、配音演員等人的亮相作為噱頭,成為這些「經典」劇集共同走過的又一重娛樂塑形過程。
對港臺文化四十年來的內地傳播史來說,大致走的是同樣的路徑。無論新生代觀眾對83版《射雕》態度如何客觀或淡漠,神話依然存在,制造神話的意義本身,亦已早被蓋棺論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