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方正 編輯|樸芳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愛看美食片的吃貨們最近有口福了,陳曉卿團隊現象級IP《風味人間》的第五季《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近期于騰訊視頻開播,香料的超絕主題、黃海的封神海報、熟悉的人文表達、絕美的微觀鏡頭,行家一出手,便是又上了一堂大師課。
無獨有偶,當《風味人間》關照到“香料”這一陡峭的小眾題材,另一邊湖南衛視和芒果TV從12月2日聯播了紀錄片《醬油是什么》,該片以CG動畫、AI點云、短視頻融合長視頻的積木式敘事講述了三千多年來“醬油”的發展迭代。
開卷起了“配料”,向來內卷的平臺美食紀錄片不愧是找角度的奇才。上回犀牛君寫美食片好似是很久以前了,實因為這個各家擠破頭的賽道真的很難卷出新東西,但從最近開播后口碑依舊能封神的《風味人間5》來看,平臺美食片恐怕仍然是群眾們的“下飯”剛需。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這篇犀牛君就以《風味人間5》的穩定發揮作為切入點,梳理下目前騰訊視頻、芒果、B站等長視頻平臺仍在布局的美食賽道內容,讓我們瞧一瞧平臺美食片的下一場吃什么?
頂級美食IP又來上課了
就這么一直拍下去吧。
看罷《風味人間5·香料傳奇》前兩集,犀牛君的直觀感受就是這句話。陳曉卿這個人有點魔力的,從當年開先河的《舌尖上的中國》到如今的這部《風味5》,他主導的美食片總有一種一旦打開你這周就別妄想減肥了的神奇功效。
拍香料這么一個餐桌“配角”,總歸沒那么誘人了吧?大錯特錯!陳曉卿告訴你——是香料讓吃飯本身變得更有趣。第一集的《小粒英雄》,表面講的是胡椒、孜然、茴香、肉豆蔻等不起眼的香料,實則是講這些幕后英雄如何成就那些令各地人類大快朵頤的味蕾炸彈,他們是——
黑胡椒蟹、黑胡椒牛排、河南胡辣湯、白汁河豚、荷蘭派、炭烤牛骨髓、鵝油飯、德式黑麥面包、酸菜燴香腸、德式烤豬肘、山椒櫻鯛涮鍋、山椒鰻魚藕餅、花椒牛舌、椒麻雞片、椒蕊雞豆花、椒香乳鴿……
發現了沒?香料這個切口看似很小,但由它串聯起的全球視野卻達致了五季之最,僅首集就出現了斯里蘭卡的熱帶雨林、印度尼西亞的懸崖峭壁、德國熱鬧的百姓市井等海外場景。本季被提拔為總導演的劉殊同采訪里透露,“這季節目的海外內容占了大半,源于香料的特殊性。由于晾曬、干制后便于儲存與運輸,香料是人類最早進行全球化貿易的商品之一,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和遷徙變化本身就蘊含了無數故事與細節”。
正追看的犀牛君也明顯感覺到,此季《風味人間》遍歷古今中西的交叉敘事把該IP的文化大局觀拉到了新高度,特別是對比不同地域對某香料的使用差異幫助觀眾吸收新知(如主要產于斯里蘭卡的白胡椒到了中國成就了河南馳名早餐胡辣湯),這種融入厚重歷史文化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表達,是該IP之所以傲立美食內容賽道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美食紀錄片的拍攝成本比很多人預想得更高,像《風味5》這次為了盡可能取材海外場景完成香料逐漸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歷史學綜述,這季拓荒了很多花費高成本才可抵達的拍攝地,如排除萬難前去非洲的坦桑尼亞拍攝丁香、計劃前往日本卻因口罩時期簽證問題被迫夭折等。所以說,拍攝成本不菲,本就是《風味人間5》這么多年在市場上難覓競爭對手的主要原因。
而頂級美食IP之所以成為頂級,更在于其難以超越的綜合性制作水準,可以說單拎出該片制作層面的每一維度都能分析出一篇萬字長文。
比如鏡頭語言,本季全面升級的微觀鏡頭又把觀眾的五感體驗調動到了新境界。為了讓鏡頭下各式各樣的香料更具象化,主創動用了植物生長CG設計、超高速拍攝、定制化BGM等技術細節以及首創蒙太奇手法來“翻譯”香料帶給人類感官的沖擊力,如用電流、水滴、跳跳糖類比胡椒的“麻”,用火山、巖漿等炙熱元素模擬辣椒的“辣”等。
比如海報設計,因打造無數出圈海報而聞名行業的黃海老師這次又封神了,本季海報主視覺為經典香料桂皮,而黃海將桂皮想象為畫軸并將中國傳統山水畫包裹其中,視覺張力拉滿的圖景令人很想窺探香料里的朗朗乾坤,兼備美感與意境的海報高級感十足。
《風味人間5》里像這樣可吹的制作細節實在太多了,看到每個鏡頭里主創暗藏的滿滿心思與創作細節,被釣成翹嘴的吃貨犀牛君就只有贊嘆的份兒。所以為什么人家團隊能始終在業界保持高口碑呢,這種標桿級制作很難挑剔出什么毛病,反而是很多美食紀錄片擁躉會很放心等待陳導不斷做出新番陪伴他們“下飯”。
平臺美食片下一步卷AI?
再看看除《風味人間》之外的美食賽道。
坦白講,近兩年美食紀錄片已很難引發大眾向的出圈討論,行業也好像有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早年間《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尋味順德》《人生一串》這種級別的“網紅”紀錄片。
究其原因,美食紀錄片并不是一個能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的賽道,它其實很難搞出大創新,無非是要么卷小眾題材、要么卷制作形式,就算是今年這一波的《風味5》《醬油是什么》其實也沒逃開這種創作窠臼。
那平臺美食片下一步能卷什么呢?
最近這個《醬油是什么》可能為行業帶來了一些啟發。事實上,該片采用的是虛擬動畫與實景拍攝兩相交融的制作模式,比較亮點的是融入了CG動畫、AI點云、三維重建等新鮮技術像素性展現了醬油釀造過程中五彩斑斕的微生物世界。
換言之,該片運用了當下比較先進的技術完成了真人拍攝恐難達成的奇觀影像,這啟發了犀牛君,或許今后更成熟的AI生成技術可助力美食紀錄片拓展更多創作想象力、從而在奇觀呈現和科普表達方面再往前邁一步。
對于當下視頻平臺的美食內容布局,確實也需要新技術、新想法來提高創作動力。不太樂觀的是,如今很多長視頻平臺的美食紀錄片儲備不及前些年,比如曾在自制美食紀錄片賽道大放異彩的B站,最近的上新步伐明顯放緩,查閱今年的儲備庫僅僅只看到了8部新作。其實像《奇食記2》這種選題很好的新穎創作是可繼續發揚廣大的,加之B站擁有數量頗豐的國內頂尖美食區UP主,希望B站后續在該賽道上還能繼續發光發熱。
其它平臺方面,在該賽道表現比較突出的還是騰訊視頻,今年相繼上新了多達15部美食紀錄片,既有與陳曉卿團隊這種頂尖主創達成長期合作的若干重磅項目,又有《澳味尋宗》《老廣的味道9》《皖美早餐》等頗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美食小品,目測騰訊視頻在美食紀錄片賽道上還能繼續為市場帶來新的驚喜。
當然,即便美食賽道難覓新物,行業也不必過分悲觀。其實對于很大一批吃貨觀眾來說,美食紀錄片就是他們日常打開視頻平臺選擇“下飯”素材的一種剛需,平臺只要繼續開新宴該賽道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