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璀璨,半城煙火
這里曾歷盡風雨
如今盛世蓮開
媽祖閣、大三巴、金蓮花廣場
這里,中西合璧、繁而有靜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
跟著央視新聞
打卡筆記走進
祖國的掌上明珠澳門
01
澳門與海
珠江入??诘暮S蚴a蠔,因蠔殼內壁光亮如鏡,這里被叫“蠔鏡澳”(澳:泊口),后雅化為“濠鏡澳”,又因南北有兩山對峙,好像澳之門,逐漸變成了“澳門”。
這片由澳門半島、氹(dàng)仔、路環及路氹城(路氹填海區)組成的土地,陸地面積33.3平方公里。
面朝大海,人們向海而生。坐落在海邊的媽祖閣寄托了當地人的心愿,也見證了這里從小漁村一步步登上世界大舞臺。
△媽祖閣。相傳一艘漁船航行時突遇狂風雷暴,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人們在她上岸的地方,修建廟宇供奉她。
16世紀,一路向東的葡萄牙人來到這里,他們登陸后,媽閣的音譯Macau便成了澳門的葡文名字。
后來,澳門成為重要的港口,絲綢等中國商品從這里銷往印度、菲律賓、日本,甚至歐洲和美洲,一場持續四個世紀的碰撞和融合在澳門上演。
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澳門誕生了中國出版的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也印制了中國境內最早用西方鉛合金活字排印的第一部中文書籍——《華英字典》。
△澳門大炮臺于1626年建成,是當時澳門防御系統的核心。
02
澳門,步步生“蓮”
澳門與蓮花有著很深的淵源。在昔日澳門半島未填海造地之前,因其地形貌似含苞待放的蓮花,而被冠以“蓮花寶地”的稱號。
每年6月,澳門都會舉辦荷花節,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蓮。
除了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貨幣上,有蓮花的圖案外,澳門不少的街道、歷史建筑、自然景點,也以“蓮”命名。單以“蓮”命名的街道,就有11條。
△金蓮花廣場。1999年,中央政府贈予澳門特別行政區《盛世蓮花》雕塑。
03
色彩斑斕的“多巴胺”世界
“華洋共處,中西合璧”是澳門的特色。
你可以見到16世紀的醫院、17世紀的教堂,可以走進18世紀的慈善機構,逛一逛20世紀的市場。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參差落座,組成了“三步一世界,一街一風格”的城市布局。
△文藝小巷瘋堂斜巷
雖然建筑形態各異,但五彩繽紛的“多巴胺”建筑配色,是留給每個到訪者的共同印象。
人們沿用海濱城市的風格,把房屋涂成鮮明的紅、綠、黃、藍色,并用白色勾邊,讓澳門成為一座被打翻了調色盤的城市,濃郁的色彩繪成了生活的底色。
04
歷史城區里citywalk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歷史城區。
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walk,就從澳門歷史城區開始吧!
絕大多數人對澳門的認識,都從大三巴牌坊開始,也就是圣保祿大教堂遺址。
圣保祿學院是一所西式大學,對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經歷三場大火后,圣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
這面融合了東西方元素的石壁,在全世界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由意大利設計師設計,中國、日本的工匠將象征各自國家的牡丹和菊花融入前壁的石刻。
由于非常顯眼,本地人見面大多都會選在大三巴碰頭。同樣擁有熱鬧人氣的,還有議事亭前地。
“前地”在澳門是廣場的意思。開埠至今,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許多節日慶祝活動都在此舉行。
△巴洛克式玫瑰圣母堂,有醒目的鵝黃色外墻。
新古典主義白色建筑仁慈堂是亞太地區最早的慈善機構之一,這里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并設育嬰堂、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
離開人聲鼎沸的議事亭前地,向西南側步行,不久可抵達安逸寧靜的崗頂前地。這里和議事亭前地一樣,有一片馬卡龍色建筑。
建于1860年的崗頂劇院,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劇院整體呈綠色,襯托墨綠色門窗及紅色屋頂,在崗頂前地顯得十分鮮明。
如果說有什么建筑可以像大三巴牌坊一樣代表澳門,非東望洋燈塔莫屬。這是中國沿海地區第一座現代燈塔
,于1864年設計建造,在東望洋山之巔,可俯瞰整個澳門。
東望洋燈塔曾是船舶進入珠江的地標,澳門于世界地圖的地理定位就是以東望洋燈塔坐標值標示的。
△東望洋燈塔
城區里的福隆新街是一條適合步行的街道,手信店、老字號遍布。街上的新華大旅店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2046》的取景地,這里也保留著電影《花樣年華》中的唯美階梯。
鄭家大屋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建筑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的特色。
中式蠔殼窗與百葉窗并存,多樣的文化在這里碰撞閃光。
05
石仔路有故事
走在澳門歷史城區,記得留意腳下,碎花崗巖石鋪就了經典的葡式石仔路。在議事亭前地、塔石廣場等地,你都能看到石仔路。
這是一種傳統的人行道路鋪砌方式,拼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如帆船、花朵、海洋生物、地圖和羅盤等。
△澳門的路面上,隨處可見海洋元素。
在議事亭前地,以噴水池為中心,腳下的碎石子路呈黑白相間的波浪狀向四周延伸,波浪形路面讓人聯想到廣袤的大海。
06
大街小巷的“青花”路牌
走在澳門大街小巷,白底藍字的路牌格外引人注目。路牌與建筑外墻上精美的瓷磚畫交相輝映,文化的碰撞被“墻上青花”記錄了下來。
瓷磚畫發源于摩洛哥,人們將這種瓷磚工藝大量應用于建筑墻壁裝飾上,用一幅幅小的瓷磚畫,拼貼出完整的圖案。
隨著亞歐大陸交流加深,中國的青花瓷受到越來越多西方人的喜愛。原本色彩斑斕的瓷磚畫,也逐漸演變成藍白色系。
07
四通八達的橋
澳門半島與氹仔島和路環島,經由四座大橋及一片填海土地相連接。
今年10月1日,澳門首條雙向八車道跨海大橋、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的澳門大橋正式通車。四座跨海大橋構成澳門標志性的“鏡海長虹”景觀。
在粵港澳大灣區,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開通6年來,不斷刷新車流、客流量紀錄,成為促進大灣區要素往來流動的“大動脈”。港珠澳大橋口岸、橫琴口岸2024年出入境人次總數雙雙突破2000萬,創歷史新高。
08
在澳門尋找松弛感
澳門人的日常松弛悠閑。
在氹仔,一百多米長的官也街充滿人氣。1983年,官也街成為澳門首個行人專用區。
如今,在街巷中的餐飲小店,常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們品小吃、喝咖啡,也總能在角落里找到奇妙和心儀的貨品。
△官也街旁的兵房斜巷,建筑物外墻粉飾五彩繽紛的涂鴉。
沿著十月初五馬路漫步到船鋪前地,治愈系的色彩讓人心情明媚。
當地的藝術家把曾經漁村的樣子涂鴉上墻,坐在路牌旁的長椅上,可以望到海灣對面的橙色房頂和鐘樓,感受海風的輕撫。
來澳門,一定不能錯過“澳門新八景”。其中一景“雙湖塔影”由南灣湖、西灣湖和澳門旅游塔組成,是集合自然風光和風情建筑于一體的綜合景區。
△高樓林立中,澳門旅游塔一枝獨秀。
在澳門,你既可以看到歷史城區的老建筑,也可以在倫敦人、巴黎人、威尼斯人感受到澳門的奢華。
△澳門巴黎人。圖片來自:@DDDarko
△澳門倫敦人。圖片來自:@YK的城市日志
△澳門威尼斯人
在澳門,你既可以感受城市的魅力,也可以在黑沙灘感受黑色的細沙,沉迷于恰到好處的陽光與溫暖的海浪。
△澳門黑沙灘
今天的澳門是不少世界級賽事的場地首選。
從澳門旅游塔出發,步行不到30分鐘,就能在看到刺激感拉滿的澳門大賽車博物館。一個熱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