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長文創作季#
TL; DR.
優點(The Good)
缺點(The Bad)
黑點(The Ugly)
距離 Apple 在自家的 Newsroom 宣布收購古典音樂串流服務 Primephonic 已經過去了一年半。原本要和 iOS 15.5 一起到來的 Apple Music Classical(以下簡稱 Classical)也跳票到了現在。直到前不久,Apple 發布新聞稿表示 Classical 即將正式發布,而我也注意到有其他讀者在當時的派早報評論區,提出疑問:「音樂的類別那么多,為什么只有古典音樂讓 Apple 如此特殊對待?」。
雖然 Classical 這款 app 直到 2024 年 1 月 24 日才在國內正式開放下載,但是我還是想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Classical 這個 App。
古典音樂的與眾不同
一款流媒體播放器大致能幫我們做兩件事:尋找音樂和播放音樂。但我覺得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音樂播放 app 都是為 90% 的音樂設計的,而古典音樂和那 90% 的曲庫實在是不太一樣,所以古典音樂愛好者的需求就無法從絕大多數的音樂播放器中得到滿足。
一方面是,是它們不夠「嚴肅」。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古典音樂都已經是一些已經十分復雜東西的集合了,所以我們希望有人能幫我們做盡可能全面的整理,同時不要用一些毫無意義的花哨功能在我們和音樂之間橫插一腳。舉個例子而言,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搜索」,而是「檢索」。而「檢索」這個詞,也的確成為了 Classical 這個 App 的關鍵詞。
另一方面就是古典音樂的元數據和其他音樂的元數據有著不小的區別。這里可以再舉個例子,在古典音樂中,使用普通音樂中「藝術家(Artist)」和「年份(Year)」這兩個常用的元數據往往會導致一系列的誤解。古典音樂中會有演奏者、指揮家、合奏者、獨奏者和作曲家這樣的概念,他們都是組成古典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僅用一個藝術家可能會導致關鍵元數據的缺失。而像年份也有兩個不同的含義,既可能指的是編曲年份,也可能指的是錄制年份,兩個不同的年份對于理解古典音樂來說也非常重要。
所以在這一部分中在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古典音樂的不同,希望大家可以理解 Apple 為什么會給古典音樂制作一個獨立的 app。
檢索:古典音樂文件的命名
古典音樂常常以「部」為量詞。這是因為一部作品時常會包含若干個彼此聯系沒有那么緊密的部分,稱為樂章。當然,如果一位作曲家不想以「樂章」這種刻板的方式為作品分段,那 ta 也可以選擇任何 ta 喜歡的方式,或者干脆不分段。但是,為了檢索的方便,我們還是常在唱片中根據音樂本身的結構來把不同的段落依次放置成幾個文件。
上面的這張專輯中包含兩部作品,它們分別是編號 29 和編號 14 的兩部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29 號包含四個樂章,14 號則包含三個樂章。樂章以羅?數字編號。樂章編號后的詞匯是對該樂章的速度和總體「表情」的描述術語。
讓我們用上面這個例子來看一個古典音樂文件的命名方式: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Op. 106 “Hammerklavier”: III. Adagio sostenuto.
它的結構是:
[作品體裁] + [同一體裁中的編號] + [調性和調式] + [在該名作曲家作品全部列表中的編號] + [眾所周知的標題] + [樂章編號] + [樂章速度] + [樂章表情術語]。
可能看到這里你還是會對著這些專業名詞一頭霧水,讓我來詳細解釋一下:
作品體裁:常以演奏作品需要的樂器編制和作品的結構形式共同決定。
比如鋼琴奏鳴曲是具有奏鳴曲結構的鋼琴獨奏。另一個常?的體裁是鋼琴協奏曲,它是具有協奏曲結構的,由鋼琴和管弦樂隊共同演奏的樂曲,而鋼琴在其中作為「獨奏樂器」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一體裁中的編號:比如?多芬寫了 32 首鋼琴奏鳴曲,這一首按照出版順序是第 29 首,于是編號為 29。
調性和調式:不作過多解釋,大概可以理解為作品采用什么樣的音階。比如,這部作品的 B-flat major 音階可以從左到右依次按下這些琴鍵來聽到:
作品編號:為了檢索方便,人們會為每位作曲家建立一個作品目錄,每個作品都有一個獨特的編號。
這項工作常常發生在作曲家去世之后,但是如果一位作曲家的主要作品都得以出版,那么這些作品也會按照出版順序編號。這樣的編號是 Op.(opus) 編號。比如,?多芬的作品從 Op.1 編號到了 Op.138。他也有一些沒有出版的作品,這些作品也被后人賦予了編號,比如 WoO.(works without opus number) 編號。比如我們都熟悉的「致愛麗絲」的編號是 WoO.59。
也有一些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在生前沒有得到系統而全面的整理。后人在全面整理后也會為它們加上編號。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舒伯特的作品。他的一些作品既有 Op. 編號,又有 D. 編號。后者是名為 Otto Erich Deutsch 的音樂學家為舒伯特作品建立的目錄系統中的編號,比 Op. 編號覆蓋更全面。
對于愛好者來說,作品編號常常是談論音樂時的「縮寫」。比如,我會跟熟悉的朋友說我在路上時「滿腦子都是 Op.132」。那他會知道我在說?多芬的 Op.132,而不需要我把完整的話說出來:「我在路上時滿腦子都是?多芬的 15 號弦樂四重奏」。
標題:一些音樂作品會有標題。這個標題可能是作曲家本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出版商或者后人為作品加上的「諢名」。
樂章編號:是為了文件管理的方便。有時,一部作品不會有「必須如此」的段落劃分,比如一部歌劇的同一幕。這時,唱片公司一般會根據不同的詠嘆調和宣敘調來劃分音軌。
樂章速度:用來指示演奏時的速度。由于各個樂章的演奏速度常常不同,所以可以根據這些標簽來區別樂章。下圖是常?的一些速度術語:
除了速度術語,一些表情術語也能給予演奏者非常明確的指示。比如上面例子中的 sostenuto,它表示一種「情感上」的慢,在演奏時需要充分考慮每一個音的時值,而不能急躁。
可以看出,一個古典音樂文件(一段音軌)是由一些彼此互相獨立的標簽來決定。但事實上,我們在檢索曲庫時最常用的是「作曲家 + 作品編號 + 演奏者」這三個標簽。一定要說的話,一位演奏者可能在其生命的不同階段多次錄制同一套作品。比如 Glenn Gould 在 1955 年和 1981 年分別兩次錄制過巴赫的 Goldberg Variations《哥德堡變奏曲》,那么按照上面的檢索方法,我們將看到至少兩張專輯。
利用這套標簽系統來篩選
無論每個人都需求如何,既然存在這樣一套標簽系統,那它就可以被用來檢索文件(錄音)。使用「作曲家 + 作品編號 + 演奏者」來搜索一張專輯當然是目前在諸多串流平臺通用的最方便的方法。但是,根據上面對文件名稱的觀察,我們完全可以在整理過程中為每一個文件加上這些標簽。如果這一過程已經完成,那可以直接像 OmniFocus 一樣利用不同「透視」來查看音樂資料庫。
比如,在一個燥熱的下午,你想要尋找一些優雅的鍵盤舞曲來配合你垂頭喪氣的心情,那你需要的或許是這個組合:
這四個維度的標簽就幫我們鎖定了一個類別的錄音,讓我們得到了一個契合心情的播放列表。
唱詞
古典音樂在各個流媒體平臺收到的不平等對待,從唱詞的收錄情況就可?一斑。事實上,「古典音樂 = 純器樂」這種刻板印象廣泛存在。
但很多古典音樂的體裁也包含人聲,比如藝術歌曲、合唱、歌劇等等。近年來以 Apple Music 為例,音樂流媒體服務都在歌詞顯示的效果和分享圖上不斷改進。各類花樣層出不窮,比如 Apple Music 已經和第三方 app 集成,能以第三方 app 定制的樣式分享歌詞:
再讓我們切換到古典音樂。舒伯特的 Franz Schubert: Winterreise D.911 《冬之旅》或許已經是古典藝術歌曲知名度的頂峰,但在 Apple Music 我們仍不能找到任何一個版本的歌詞。這當然是一種區別對待,但 Spotify 卻做到了,起碼可以顯示歌詞:
左:Apple Music,左下?的歌詞按鈕為不可用狀態。右:Spotify。
作品信息和錄音信息
Apple Music 本身可以自行上傳音樂到 iCloud Music Library 中方便我們在其他平臺進行聆聽,所以古典音樂播放器應該可以認識我們聆聽的作品。舉例來說,當我們在 Apple Music 平臺泛泛搜索作品名,比如鍵入「Beethoven Op. 133」時,得到的結果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Apple Music 它會認為我在搜索一段錄音或一張專輯,而不是一部作品。
雖然當代創作出的古典音樂仍然在不斷充實著音樂文獻,但總的來說,古典音樂的曲目庫大體已經固定。如果從最著名的一些作曲家做起,想要收錄一些著名作品的時代背景、樂章構成等是完全可能的。像之前提到的那樣,如果能夠用作品標號來作為一位作曲家全部作品的索引,那就是相當于建立起了一個音樂作品的圖書館,而我們在其中閱覽的快感可想而知。iDagio 就支持基于一部特定的作品來檢索不同的錄音版本,甚至還有改編版本。
像這樣輸入一個作品編號就能連改編版本都能顯示出來,誰會不心動呢
除了檢索方面的方便以外,我們還希望播放器能提供一些作品本身的信息:除了創作年代、創作背景這些「參數」以外,很重要的是所謂「標題音樂」的「標題」究竟從何而來:常有作曲家在作品中標注一些文字性的解釋,而這些文字事關我們對音樂本身的理解。比如?多芬在他最后的完整作品 Op. 135 的末樂章極慢而凝重的開頭處寫道:
“Mu? es sein?”
「必須這樣嗎?」)
隨后,在轉而活潑的主題來臨處,他又寫到:
“Es mu? sein!”
「必須這樣!」
如果沒有看到這些文字,我們大概是不能從音樂本身中想象出這些信息的。雖然歷來人們都對「文字性描述是否會讓我們對音樂的理解變得刻板」這個問題爭論不斷,但既然它們來自作者本人,丟掉它們就意味著對作品演繹的不忠實。
即使是在 iTunes 元數據編輯界面中都很難完整且正確的展示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古典音樂的元數據系統和呈現邏輯都與其他音樂存在截然不同之處,強行放在一起的效果可能反而不好。
再來聊聊 Apple Music Classical
好了,有了上述的背景知識的鋪墊,我們接下來就可以一起來探究 Apple Music Classical 這款 app 了。
Classical 的用戶界面確實非常精簡。下方的四個標簽卡中,只有「正在聆聽」還有些傳統流媒體客戶端的味道,而其他三個依次為「瀏覽」、「曲庫」和「搜索」的標簽卡。結合上面我們討論的內容來看與其說是流媒體,更像是一座「音樂圖書館」檢索系統的入口:我們看不到任何的「個性化推薦」,顯示在屏幕上的東西人人平等。
「正在聆聽」
這里是 Classical 與原版的 Apple Music 最為相似的地方……只是形似。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推薦專輯和播放列表如今也都成了人工挑選。
古典音樂中人工編輯這一點很重要,古典音樂專輯中常常把不同的樂章或段落裁剪成不同的音軌。如果你點開這張專輯的第一首,再一路聽到最后一首結束,那大概不會意識到什么問題。但是如果你只是點開其中的一段,并關閉繼續播放,那你會發現一段古典音樂的開頭是突然進入,而結尾是戛然而止。
所以我們不會希望算法生成的播放列表中出現不適合從整部作品中被拎出來,而獨立播放的樂段。比如歌劇中短小的宣敘調,或者是其他作品中的過渡段落(例子:?多芬 Op. 131 的第三樂章)。除了播放列表,自動生成的電臺廣播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目前的 AI 技術是很難處理成這種的效果的,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最好的方式還是人工處理。
往下翻你還能看到藝術家親自為你(所有用戶)挑選的音樂,比如下圖左一這個馬友友列表。
左:馬友友列表;中:「古典音樂故事」的第一部分;右:小提琴家 Hilary Hahn 介紹自己的錄音
除此之外,「正在聆聽」中值得探索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在「古典音樂故事」中你可以聽到 Apple 古典音樂總編介紹的古典音樂知識;在「逐段分析」中你可以聽到演奏家對自己的一張專輯中每段音軌的介紹。
由于時間關系我還沒有完整地聆聽這些新內容,但是就形式而言,這些內容對新手的友好度對于古典音樂的可持續發展稱得上是功德一件:想象一位穿著藍色短袖的蘋果員工用介紹如何設置 Face ID 的口吻來給一位完全沒有接觸過古典音樂的聽眾介紹斯特拉文斯基,是不是上手門檻立刻低了很多?
「瀏覽」和「搜索」
「瀏覽」和「搜索」是 Classical 這個巨大曲庫的入口。在「瀏覽」中我們可以根據作曲家、時期、體裁、編曲者或演奏者等等信息來尋找我們想要的音樂。
在「搜索」中我們可以用「真正屬于古典音樂」的檢索方式來高效地尋找我們想要的錄音。打開「搜索」頁,下方顯示的「發現」看似是在推薦一些音樂,但熟悉古典音樂的讀者會知道,這里推薦的實則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檢索方式:
Classical 中推薦的 K.62 是一個關鍵詞
一段古典音樂錄音的文件名里面常常包含著大量關于音樂本身的信息。把它們全都寫出來也是一種傳統。但這些信息對于我們的檢索來說并沒有必要,所以我們只需要輸入一些關鍵詞就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音樂。比如,古典音樂愛好者應該一看就知道,上圖中推薦搜索的「K. 62」代表的是莫扎特或者斯卡拉蒂編號為 62 的作品。無論知不知道這首曲子是什么,你都可以用這個編號篩選出很確切的作品。再比如,上圖中推薦搜索的「LSO War Requiem」則精確地指向了由 LSO(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 Britten 的《戰爭安魂曲》。
和 Apple Music 的音樂搜索不同,當我們在 Classical 中檢索音樂時,它能識別出我們是在搜索一段特定的錄音(比如上圖右一),還是在搜索一部作品(左一)。如果是檢索作品,我們在點擊作品名稱之后可以看到收錄的這部作品的全部錄音(左二)。相比之下,如果我們在原版 Apple Music 中搜索「K. 62」,那我們看到的會是這樣:
曲庫
Classical 的曲庫功能提供了一種非常精密的個人收藏整理系統。你可以從七種方式著手找到你想播放的那一段錄音:專輯、播放列表、音軌、藝術家、錄音版本、作品、作曲家。這樣的歸類系統讓我想到的是 OmniFocus 的各種自定義「透視」:你總是可以用最快的方法找到你想要的結果——如果你已經完成了曲庫的搬運。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 Classical 中訪問我們原有的 Apple Music 的曲庫中的所有古典音樂, 但在我體驗以后,我認為這一功能幾乎不可用。比如,當我們選擇「專輯」入口,我們看到的是以橫條排列的大量專輯。這樣的排列本身就已經極大地限制了我們滾動屏幕的速度,更不用提它們還不是預加載的:
我也不知道我的曲庫里有多少張專輯,可能幾百,也可能上千。如果 Apple 不在這里做出改進,無論如何這都會使得通過「專輯」來檢索個人曲庫變成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類似的還有通過「音軌」來檢索:幾千個聲音文件,沒有預加載的卡頓滾動,毫無實用價值。
一些改進
原版 Apple Music 播放界面滾動顯示的曲目名稱,就是文章開頭處所說「橫插一腳」的典型案例。在屏幕上留有大量空白區域的情況下,Apple 的設計師還是選擇只用一行來顯示曲目名稱。當這個名稱太長時,我們只能等待它慢悠悠地開始滾動,直到顯示出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在 Classical 中,這個現象得到了根本的改變。現在它能顯示三行:
原來的設計
Classical 中改進的設計
當然,三行也未必能將一個古典音樂文件的名稱完全顯示出來,但它起碼能讓我們一眼看出關鍵的信息。類似地,原版的列表界面重復顯示著大量的沒用信息,比如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樂章只需要用樂章信息加以區分,而無需在每個樂章前面都加上作品名稱。現在這個現象幾乎消失了:
原來的設計
Classical 中改進的設計
未必是好的變化和問題
雖然 Classical 解決了此前 Apple Music 中聆聽古典音樂的很多問題,但在我看來 Classical 依然有著不少細節上問題。
首先是,Classical 的播放隊列只支持順序播放,用戶既不能選擇隨機播放,也不能通過拖拽調整順序播放。雖然這個「設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畢竟我們前面也提到過類似歌劇中短小的宣敘調,或者是其他作品中的過渡段落,比如貝多芬 Op. 131 的第三樂章,這樣的片段不適合單獨播放,但依然有著一些由選段組成的專輯本身就很適合無序播放。只能順序播放在我看來不免有些「替用戶做決定」了,目前想要隨機播放一張專輯或者播放列表中的音樂,那只能返回原來的 Apple Music 客戶端。
其次,有些呈現方式會顯得過于「啰嗦」,在部分場景下我認為用統一的作品名來節省顯示空間是合理的。比如下面這個「大亂燉」播放列表,前后幾段錄音不屬于同一部作品時,這樣單獨把作品名提出來顯示的做法就顯得過于碎碎念了。
原來的設計
Classical 中略顯「啰嗦」的設計
但這個設計給我透露的感覺就是 Classical 本身的定位就更有一些「學術性」,而非傳統音樂播放 App 強調的娛樂性:它不建議我們去將一部作品的樂章拆解開來,從而破壞從頭到尾播放這部作品的完整性。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適配的問題,目前 Classica 不支持在離線的環境下進行聆聽,可能是適配問題,也可能是故意的。加上沒有原生的 Carplay、macOS 和 watchOS 客戶端,給我的感覺就像是 Apple 在說:「古典音樂,最好還是坐在家里安安靜靜地聽,走在路上就算了吧?!?/p>
另外,Classical 對于 HomePod 來說也不算是原生的音樂 App,這也就是說你需要一臺連接到互聯網的設備來驅動 HomePod 播放來自 Classical 的音樂,不能借助「Hey Siri」這樣的方式來直接播放。
作品簡介很能體現心血
接著就是我認為 Classical 中人工編輯的內容依然不夠多。雖然我能直觀地感受到,Classical 的籌備過程中顯然有大量古典音樂編輯的心血,比如你點開貝多芬的全部作品列表,那你會發現有很大部分的作品都有一大段作品介紹。就算是不很被大眾熟知的作品,比如 Op. 133 的「大賦格」都有一整頁。當然 Classical 甚至還為不少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繪制了符合時代背景的、高清的電子插畫。
貝多芬
史特羅齊
同樣,在播放頁面點擊左下角的信息按鈕,我們能看到當前播放的錄音信息:
但這再次讓一些厚此薄彼的現象顯現出來:右邊正在播放的是一首中提琴協奏曲,可是錄音信息中沒有正確地區分出獨奏家,而是籠統地稱為「藝術家」。
最后,Classical 中依舊缺少唱詞的支持,我們前面也有提到這一點。就算不通過樂譜,想要抓取唱詞也并不是什么難事,比如這個網站就收錄了大量的歌劇唱詞,可謂歌劇唱詞的百科全書。
Classical 與本地化
隨著 Apple Music 古典樂服務在中國大陸的正式推出,喜愛通過手機聆聽古典音樂的國內朋友終于能用上這款專門為古典音樂設計的 Classical app 了。
Classical 應用在國內功能整體幾乎和國外版保持一致,特色功能和相關小問題也和前文提到的幾乎一致,這里自然也不再贅述,不過 Apple Music 古典樂做了相當多的本地化工作。
中文主界面
不僅應用界面整體都采用中文,作曲家名稱、作品、樂團、指揮等相關元數據,在有據可依的情況下也都翻譯成了中文;但同時重要的檢索和標簽都保持了英文,沒有畫蛇添足地也翻譯為中文。這樣既可以幫助專業用戶找到正確的歌,也可以幫助普通用戶從知名的作品、作曲家入門收聽古典音樂這件事。
每部作品的名稱、樂團、指揮家、參與藝人和錄音年份等元數據也盡量翻譯為了中文
像是前面提到的「傳記」「古典音樂故事」等知識性的、導賞向的文章也有對應的中文,同樣可以幫助用戶系統性地了解相關知識。
導賞文章
除了基礎的本地化,Apple Music 古典樂服務也為本地化內容做了充足的準備。比如,Apple Music 古典樂服務添加了聶耳、冼星海、黃自等中國作曲家的數字肖像和傳記。
中國作曲家的高清數字肖像以及對應的傳記
又比如,和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朗朗等古典樂機構和藝人合作,為用戶持續提供全新、獨家內容和錄音。Apple Music 古典樂服務如果能以一個相當不錯的頻率更新這些獨家內容的話,可以算是吸引古典音樂愛好者訂閱 Apple Music 的獨家方式了。
相關合作
結語
雖然從整體來看 Classical 已經有了和 Apple Music 足夠多的區別,但它依然只是那個以簡潔無打擾為特征的 Apple Music。這不算什么壞事,因為原來的 Apple Music 已經足夠好用。那些關于作品名稱顯示不全之類的問題得到改善,本就是天經地義,應該在 Apple Music 全局層面得到改善。Apple Music 古典樂服務在內地也做了相當充分的本地化,無論是古典專業用戶或是普通用戶都以借助于 Apple Music Classical 體驗到古典音樂。
總的來說,Classical 已經懂得區分作品、錄音和音樂文件,也懂得不同的藝術家在一首作品呈現出來的過程中發揮的不同作用。同時還繼承了 Apple Music 好的一方面,比如音質方面支持通過最高 192kHz/24-bit 的高解析度無損播放,且部分歌曲支持杜比全景聲空間音頻播放。
但是,作為一款 App,Classical 如今還是有一種不太穩定的狀態:無論是在網絡連接還是預加載,再或者是閃退、斷點續播這些方面,它看起來都仍然像是個 beta 版本。希望這些問題可以改善,加上 Classical 在處理播放隊列問題上的古板,不要讓 Classical 成為一款「只適合坐在家里讓我聽完一整部四十分鐘作品」的 App。畢竟我們已經習慣了數字時代的音樂串流,習慣了「隨機來點 BGM」,而不想再隨身抱著一臺難伺候的黑膠唱片機。
值得注意的是,Classical 不可以單獨訂閱,目前 Apple Music 服務價格為個人版 10.99 美元/月,家庭版 16.99 美元/月;國區學生版則為 6 元/月,個人版 11 元/月,家庭版 17 元/月。Classical app 需要使用 iOS 15.4 即以上版本才可以使用,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 Classical app for Android 收聽古典音樂。
Classical app for Android,支持主題圖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