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不愧是2020年,人們關注的熱點都越變越賽博。
昨天,「虛擬男友」這一話題突然出現在微博熱搜榜單中。
甚至甩開了一眾國家大事和娛樂八卦。
直接攀升至熱搜前幾名。
點進去一看,似乎又沒有想象中那么「高科技」。
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男孩拍攝了一段自己的特殊消費體驗:
在網上購買了相關服務后,與完全陌生的「男友」語音溝通。
對方充滿磁性的聲音和老練的情話,讓身為直男的他也面紅耳赤、招架不住。
虛擬戀人視頻一夜爆火。
讓這個原本處于灰色地帶、只服務于小眾人群的行業突然又曝光在大眾視野之中。
不少好奇相關服務的朋友看得很是愉悅心動,恨不得自己也立刻掏錢消費。
視頻中提到的這位虛擬男友在短短一兩天內漲粉、接單無數。
同時也有一些網友提出了質疑:
現代人是有多寂寞,才會沉迷于收費的陪聊服務?
花錢買虛擬男友女友,難道不就是精神層面的嫖娼么?
為什么要說「又」曝光?
因為早在六七年前,「虛擬戀人」服務就大火過一陣。
只要你付費,花上十幾塊到幾百塊不等。
就能在各種平臺租賃到一個按時間計費的「虛擬戀人」。
不同于APP聊天機器人機械式的問答,也不同于戀愛角色扮演游戲程式化的交流。
你得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扮演的「戀人」。
他們大多是聲音動聽的學生兼職,或是播音、聲優等行業從業者。
對方會借助以語音、文字為主的形式與你對話。
打情罵俏,傾聽煩惱。
噓寒問暖,代練陪玩。
……
絕大多數店鋪甚至會有一張明碼標價的收費表。
「戀人」們被按照類型分為高冷男神或是奶狗弟弟,甜美少女或是傲嬌御姐等人設。
還會被按照從業時間長短和經驗水平分為金牌、頭牌、鎮店等級別。
花錢越多,就能買到更長久、更優質的服務。
不少網友以為,虛擬戀人是這兩年才逐漸走俏的新興產物。
其實不然。
伴隨著QQ、微信等社交軟件的普及,這一服務便應運而生。
早在2014年前后,淘寶上此類小店一度達到1700多家。
搜索相關關鍵詞的日最高值達到了54189次。
后來,一系列壓榨兼職員工、賺取非法收入的黑幕爆出,平臺于15年底便進行了規范整頓。
如今,直接在淘寶檢索「虛擬戀人」,已經沒有了搜索結果。
存活至今的8年老店
不過,這樣特殊的情感服務并沒有就此銷聲匿跡。
一部分店鋪修改了服務內容和關鍵詞,強調起了「綠色」「解憂」。
繼續為一批又一批的消費者定制著治愈人心、排遣寂寞的服務。
另一部分從業者則是涌向了一大批更加分眾的社交平臺。
將動聽的聲音置換成實實在在的流量和熱度。
時至今日,依舊在互聯網的各個角落蓬勃發展著。
花錢購買一個專屬于自己的陪聊服務者。
通過網絡渠道獲得娛樂、進行交流、滿足情感上的需求。
只要不觸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這似乎只是一場你情我愿的消費行為。
就像在偶像選秀里砸錢投票,就像在直播平臺上打賞主播。
個人的需求,沒有必要受到歧視和譴責。
但聊天內容的私密性和行業監管的不規范。
往往會導致此類服務最終都會走向售賣「軟色情」和「擦邊球」。
熱搜視頻中的土味情話和挑逗調情還只是小兒科。
在視頻平臺上一搜,與之相關的關鍵詞大多都是:
「車速過快」「全程高能」……
在視頻中采用的說辭和表現的態度,大多也與「嫖娼」沒有多大的區別。
不是「姐妹深夜挑選男寵」,就是「激情互撩自爆尺寸」。
當一個行業直接與金錢和寂寞掛鉤,將很難不受到欲望的擺布。
就像幾十年前一度風行的聲訊電話服務。
起初還是為了給人有償提供咨詢、排憂解難、答疑解惑。
后來幾乎都演變成為了不堪入耳的美女陪聊、色情電話服務。
直到被時代淘汰之前,還在近乎真空的管理漏洞之下牟取著暴利。
當虛擬戀人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會不會演變成下一個聲訊電話?
其發展前景和行業環境著實令人擔憂。
這樣以低廉價格換來短暫陪伴的服務,真的能讓人治愈、心動?
或許,它反而讓我們變得更加孤獨。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
當人們擱置人工智能伴侶和紙片人老公老婆,轉向虛擬戀人服務時。
看重的便是手機那頭的TA有感情、有溫度。
但當買賣關系達成時,人們還是習慣性將他們粗暴地冠上各種人設。
倘若他們有任何跳脫人設、破壞幻想的行為,便會毫不猶豫地打出差評。
這樣近乎打臉的行為,在《空氣人偶》里早已有過先例。
這部由是枝裕和導演、編劇,國際巨星裴斗娜主演的電影。
講述的便是一個關于購買愛與性的故事。
秀雄是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人,在餐廳做著服務生的工作。
職場一事無成,情場也失意落魄。
無奈之下,只得靠價值5000多日元的過時充氣人偶(裴斗娜 飾)來排解寂寞。
沉默的人偶陪他吃飯聊天,也和他戀愛做愛。
在無數個孤獨而漫長的夜晚,慰藉了他空虛的心。
無論這個人偶有多么逼真,它始終是個替代品。
被冠以秀雄前女友的名字,無條件地供他發泄性欲。
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生命的充氣人偶,卻成為了秀雄的情感寄托。
慢慢的,他的言談舉止開始充滿愛意,也會和它耐心地分享白日的見聞。
人偶的一切都很好,唯獨就是沒有溫度。
他說,它的身體太冷了。
如此單方面的情感輸出,卻漸漸賦予了人偶生命。
「她」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覺,會憧憬、也會心動。
她問他,你是真心愛我的嗎?
照理來說,秀雄應該開心,終于能擁有一個活生生、有溫度的伴侶。
但他卻反問:
你能不能變回以前那個不會說話的充氣人偶?
女人很麻煩,這才是我選擇你的原因。
秀雄所需要的并不是真正的溝通和感情。
而是在為自己膚淺的寂寞和壓抑的欲望找到一個最廉價的出口。
不需要真實的回應,更不想犧牲和付出。
這段買賣關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絕對自私的。
只有自我的滿足,沒有雙向的交流。
「她」是沒有生命的充氣人偶,那些活著的人又何嘗不是呢。
找不到自我,只能靠別人來滿足。
靠著那一口吹進身體里的氣,獲得短暫的愉悅和充實,繼續在冷漠的都市中行走。
泄氣了,就暫時停下來再讓別人充一口。
如此循環往復。
充氣人偶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唯一。
離開之后,立刻就會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替代品。
都市里的人也是如此。
社會的功利和發展不需要情緒和人性。
人人都只是工具,是巨大社會機器中的一個螺釘。
一旦離開自己的位置,便會被毫不留情地取而代之。
當現代社會已經將人異化成這種程度,我們只能靠與他人接觸來互相賦予生命的意義。
只有在真正的溫暖與愛之中,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如果連我們認同自我的最后一種方式,都變成了去異化他人來得到短暫的享樂。
那究竟在哪里,才能找到人類還會互相需要的證明?
或許每個人都該停下來想一想:
當你發現自己活得就像一個人偶,你需要的是不斷吹進的氣,還是永恒跳動的心?
有趣的是,當香玉試著去了解當下的虛擬戀人時,卻發現:
與以往單純的男友女友扮演相比。
商家們提供的服務變得更加稀奇古怪、五花八門了。
有的店將自己往高端、權威的方向定位。
提供虛擬父母、虛擬教師服務。
聲稱能夠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服務,給予就業、學業上的指導督促。
有的店專走歪門邪道,內容充滿噱頭。
可以扮作當下備受爭議的名人明星任人辱罵;
還可以扮演虛擬青蛙、虛擬雞鴨甚至是虛擬樂器,每天只給人發呱呱呱、咯咯咯。
大眾消費這一服務的方式也變得花樣百出。
很多人不再是偷偷摸摸獨自購買,而是將它當成饋贈的禮物。
為孤單的閨蜜挑選一個男神聊以慰藉,為寂寞的兄弟空投一個女神逗樂取笑。
在視頻分享網站,還風靡著另一種「白嫖」式的消費流行。
就像這個走紅的UP主,將購買虛擬戀人做成了開箱測評。
為觀眾直觀地展現此類消費的新鮮和刺激。
更有甚者,不惜花大價錢將個人的情感體驗做成游戲整蠱。
點上幾個互不相識的虛擬戀人互撩,看他們狂飆演技、或是尷尬出丑。
自己只做一個藐視一切、高高在上的看客。
不少人認為這些新鮮獵奇的玩法十分有趣。
香玉卻在這樣的亂象之中,看到了更可悲、更扭曲的情感需求。
以及更殘酷、更嚴峻的社會問題。
孩子們更愿意選擇幾塊、十幾塊無保障的服務,來填補父母、老師的位置。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校園教育中的互相信任已經缺失到何種程度。
受困于情緒問題的人們只敢在互聯網上購買不專業的咨詢,來充當情緒樹洞。
由此可見,社會上對于情緒問題、心理壓力的正面疏導有多么稀缺。
彼此親近的朋友選擇購買噓寒問暖、談天說地,來代表自己行使陪伴的義務。
由此可見,親密關系中的互相理解、互相付出的根基早已被拋之腦后。
更可怕的是。
被購買消費的對象已經被異化到了「非人」的程度。
人們漸漸地,連與人溝通、與人相伴的需求都失去了。
與之一同消失的,不只是對外社交的需要和勇氣,還有最基本的同理心。
長久以往,衍生出來的將是一系列更加嚴重的社交弊病。
00后甚至10后的學生,是參與虛擬戀人售賣和消費的主要群體。
他們往往很難提供精神上的深刻碰撞或情感上的疏導陪伴。
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毫無意義的閑言碎語。
對人際關系尚未形成成熟觀念的他們,很容易在這樣廉價的情感售賣中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
一代接一代,人類將變得更加冷漠。
虛擬男友從業者的自述
購買體驗虛擬戀人的消費者,大多都是憧憬文藝作品般戀愛的女性。
當她們在虛擬世界習慣了無條件的、純潔無私的愛;
大多數男性卻在視頻網站習得了侵略式的、奔放赤裸的性。
兩種截然相反的網絡消費,培養出了兩種無法兼容的關系需求。
兩性之間的誤解和偏見,只會因此越變越多。
言情小說式的虛擬戀人人設
社交媒體的存在并沒有減輕社交的負擔,反而讓人們在社交之中變得更加懶惰。
大多數自稱「社恐」的人,也并不是真的沒有情感需求,只是習慣了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