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作法)(點火)(斟酒)(畫符)(嘴里念念有詞)(搶票成功)(搶票成功)(抽出木劍)(一通亂比畫)(大喝一聲)(收劍)(把酒灑在地上)(作法完畢)......
這一通看似離譜的“精神作法”儀式,或許就發生在每一個搶票前夕。
想去看演唱會的年輕人。(圖/《Fight Song》)
隨著沉寂三年的演唱會全面復蘇,“搶到票沒?”成了年輕人之間新興的社交開場白,他們也會毫不吝嗇地開啟一場頗具“技術流”的搶票經驗分享——比如,播放一首《好運來》。
有人甚至在好運音樂的基礎上,結合老皇歷與風水學,研究出了“中式玄學搶票”——查好當天的吉時、屬相相沖謹慎搶票、不要面向煞的方位。
年輕人新的社交開場白——“搶到票沒?”。(圖/《周日晚上左右》)
搶票,是一門玄學。而玄學,可不僅限于搶票。
小到手游抽卡必備儀式,大到求職面試祈求神力相助,甚至每月轉發錦鯉許愿工作順遂......當代生活可謂充滿玄學。
2019年,《新周刊》就曾發布了一期《當代玄學報告》,其中講到:“玄學成為當代青年解釋生活的一個敘事框架和表達方式,這是對所有不可歸類、不可理解、不可描述或特別迷戀的事物的終極歸類、終極理解和終極描述?!?/p>
四年之后,其中的玄學探討依舊適用于當下。甚至你在周末來臨前收到來自朋友的寺廟邀約,也絲毫不要驚訝,因為——當代年輕人,正流行組隊拜佛。
來到寺廟祈禱的年輕人。(圖/圖蟲創意)
“不管靈不靈,先拜為敬”
北京雍和宮、杭州靈隱寺、成都文殊寺......各地古剎廟宇,擠滿了排隊燒香的年輕人。
有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而在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既然“來都來了”,除了在殿前長跪不起,他們還開辟了寺廟游的新玩法——一日游年輕人逛完寺廟還得吃素齋、聽佛音、買素餅、喝寺廟咖啡,再琢磨著帶回一開光手串;而另一撥時間充裕的年輕人或許為了省去排隊的麻煩,干脆直接進山“周末出家”,住進寺廟了。
“周末出家”,年輕人來到寺廟感受愜意。(圖/圖蟲創意)
這般令人熟悉的玄學盛況,也曾在互聯網遍地開花。
B站的塔羅占卜區視頻擁有著超高的播放量與互動量,年輕人隔著屏幕試圖參透命理;熱衷頭像學的,從楊超越錦鯉換到金錢豹再到劉亦菲捧花,可能都是同一批;有的人甚至坐在工位也不忘敲響電子木魚,隨著屏幕上不斷閃現的“功德+1”,心中的煩惱似乎也一點點退去......
當年輕人“求而不得”的愿望太多,互聯網玄學已經不夠用了。于是,他們義無反顧地走進寺廟,選擇用實際行動踐行玄學的力量。
來到寺廟祈求上岸的學生。(圖/圖蟲創意)
其中不乏求上岸、求offer的迷茫青年,心中默念祈求神力加持;也有被甲方和上級折磨到失眠的白領,雙手合十希望方案順利通過;情場失意的都市男女倒是鮮見,在愛情面前,或許“暴富”來得更有吸引力一些。
年輕人許下的每一個愿望,都無比清晰地印滿了這個時代的刻度。在每年都是“史上最難年”的當下,考研考編似乎成為正途;頂著業績壓力的打工人,深感996不再是福報;因裁員潮惶惶不可終日,而誰又敢輕易說“愛”?
越來越多頂著業績壓力的打工人走上考研考編的路途。(圖/《請回答1988》)
就這樣,人類煩惱的多樣性在佛祖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生何解?佛祖永遠無法開口直言,但大師或許能答上一句——“但行好事,功德無量。”剩下的,就自己悟吧。
卷進寺廟后,年輕人徹底醒了
隨著寺廟玄學大火,寺廟成為了每座城市欲望最強烈的地方。年輕人沉迷于“雙手合十”的瞬間,只因為“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但也有人,在那長跪不起的30秒里,忍不住思考——佛祖該如何衡量眾生愿望的優先級?
本是一方凈土的地方,被烏泱泱的人群填滿;焚煙不再絲絲縷縷,一片灰蒙掩蓋在寺廟上空。當寺廟玄學成為流行,人們一頭扎進拜佛與“請”串的隊列,很難講清楚這是否也是另一種層面的內卷。
越來越多人來到寺廟。(圖/圖蟲創意)
同樣,選擇“周末出家”的年輕人也難逃被卷命運。
或許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這可是毗鄰佛祖、包吃包住、親近自然還能獲得心靈凈化的好去處。但周末出家的現實并非掃掃葉子、歲月靜好這般簡單。
根據廬山東林寺凈土苑發布的冬季作息時間表,需要清晨4點早起打板,晚上9點就得進入養息,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根據入職寺廟的年輕人反饋,隨著“上山”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僅一床難求,義工門檻也逐步拉高——不僅需要會做飯、會茶道,還要求新媒體拍攝與剪輯技術,更高級別的義工還得掌握醫術才行。
這條本應成為精神慰藉的途徑,被重新包裝成了一條新的內卷賽道。而那些關于個體的壓力與焦慮,并不會因為跨進寺廟就得以消解。
跨出寺廟,我們還是得回到現實。(圖/《人到30又如何》)
世間哪有什么過濾煩惱的結界,正如在一方凈土傾訴情緒以后,你我終究會回到自己的人生命題中來。那些等待推進的項目進度,亟須突破的職業瓶頸和必須勇闖的人生難關,也都要自己一一應對。
歸根到底,生活的調色盤,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玄學背后,是他們正向陽而生
正如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一書所言,現代社會的自我擴張使得生活節奏尤為迅速,正是這種不止的變遷使現代人變得尤為容易緊張和煩躁不安,因為人們難以找到一種長久持存的信念,只剩下飄忽即逝的無力感。
無論何種玄學,都是年輕人抵抗無力、緩解焦慮的不同形式。
年輕人緩解焦慮。(圖/《人到30又如何》)
或許,“搞玄學”不能直接解決具體問題,也無法改變宏大命運。它不過是你我身處迷茫時的一針精神安慰劑。但這足以讓我們向內問詢真心,向外突破桎梏,最終向陽而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是勇于踏入寺廟成為信徒,還是清醒后最終回歸現實,親歷玄學的年輕人終于明白:
在此前熱播的懸疑劇《漫長的季節》結尾,身著紅色毛衣的王響沿著玉米地一路蹣跚,朝那個坐在火車頭、20年前的自己大喊:“往前看,別回頭!”列車未停,轟隆隆地朝前駛去。
“往前看,別回頭!”(圖/《漫長的季節》)
是啊,向前而行,不被一時的困頓牽絆,才能向陽而生。
所有的玄學背后,是這群年輕人努力尋找某種規則、努力尋找某種歸因——他們試圖向陽而生,與不確定性正面抗爭,以此奪回對生活的控制感與確定性。就像追尋每一場日出一般,積極向世界探求自己的人生解法。
我們永遠敬佩這份不只空想、更付諸實踐的行動力。
當灰夜逐漸走遠,破曉之際,銀色曙光劃破晨空,伴隨著耀眼的金色朝陽,這群心懷熱愛、不滅希望的年輕人終將迎來一片熹微的晨曦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