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話仙人
編輯|白話仙人
前言
秦朝是中國源遠流長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并且留下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筑。
秦始皇作為盛世的開創者,同樣創造了不少奇跡。
秦朝有這樣一個爛尾工程,被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還有著“天下第一宮”的美譽,不過其并未建設出最終的成果,荒廢了足足2000年的光陰。
到了1992年,聯合國旗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來到中國考察,認為它是世界奇跡,更是“天下第一”的宮殿基址。
爛尾工程依舊是“天下第一”,能夠窺見那個時代波瀾壯闊的冰山一隅。
這項工程的進度為何停滯?其上又有著怎樣的發展變化呢?
進度停滯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開始下令進行建設工作,為自己的偉大再添上一筆注解。
其原因是天下紛亂,百姓紛紛來到咸陽尋求一方安寧,不過咸陽百姓多了,秦始皇就覺得有一些擁擠,想要效仿周文王修建一座大點的宮殿。
秦始皇自然是文韜武略兼備,可在這種涉及民生的大工程之上,還是有些“任性”,前期的規劃是往大和美這兩個方向去的。
如果建設成功,自然是彰顯了自己的雄才偉略,僅僅看上去,就能夠知曉這是多么偉大的一個王朝。
秦始皇固然偉大,但終究也是肉體凡胎,逃不過時間施加在其身上的枷鎖。
《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對于秦始皇的死亡記載相當簡短,內容是“始皇崩于沙丘平臺”。
這個記載使得后世對于其死亡原因多了各種各樣的猜測,不過并沒有一個一錘定音的實證,還有待進一步考察。
阿房宮于死去的秦始皇而言不是特別需要,秦始皇陵則是刻不容緩,并且還需要非常氣派。
人手有限,只能從阿房宮的修建作業當中抽調出來一部分人手。
因為這個原因,建設工作停滯了下來,僅僅只有前殿建設成功,等待未來有一天能夠重啟。
秦二世接過了父親的重擔,想要將其繼續修建起來。
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要將國家力量用在更為合適的地方,阿房宮此時已然不適合繼續修建。
秦二世在阿房宮的修建上至此宣告失敗。
秦最終滅亡,阿房宮的修建有著相應作用,不過并不是主要原因。
但從阿房宮修建中,對于幾十萬民夫的征用,并未讓這樣大一筆人力資源投身到更切實的國家建設之上,能夠看出秦最終滅亡早已埋下了伏筆。
民夫的征用,是在進行服徭役作業,然而和種田交稅還不一樣。
種田交稅至少有自己一口吃的,服徭役則是自備干糧不說,家里的勞動力不能夠投身耕地作業上,良田白白錯過了最佳的耕種時期,或者需要依靠勞動能力并不足夠的老人、婦女和孩童。
因此對于古代皇帝而言,還是盡量減少大興土木,給民眾休息的時間比較好。
不過人物形象從來是立體豐滿的,秦始皇的功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是正確的對待歷史看法。
阿房宮是一個“爛尾工程”的主要論據,是考古的相關發現。
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面積過于宏大,在當年的條件下,如何建設出來成果是猜測不出來的。
迄今為止并未發現任何實物例證證明阿房宮最終存在,即便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的一干二凈,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宮內相關的擺設存在。
那只有可能是未能建設成功,不能夠用來招待客人,內部才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從文獻資料同樣能夠發現這樣一點。
在皇帝相關的政治活動當中,更多的記載是在咸陽宮和望夷宮里邊,阿房宮從未在相關記載上提及。
《史記》中秦二世繼承皇位的時候“室堂未就”,傅作和起義間隔僅僅三個月,這樣短的時間,除非出現奇跡,是不可能完成相應建設的。
當然,萬事無絕對,嚴謹的話還是只能說阿房宮大概率是一個“爛尾工程”,并未完善最終的建設工作。
5年時光就這樣變為浮云,阿房宮最后還是沒有等到自己的主人住進來,在時光的偉力面前,很多事物都變得渺小并且微不足道。
關聯傳說
關于阿房宮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當然,可信度上不高,僅做趣聞。
秦始皇當人質的時候,人質的地位可想而知,經常受到相應的欺負,然而秦始皇還不敢反抗,害怕遭遇更多的打罵。
秦始皇就跑到邯鄲城郊痛哭流涕,看著水面上映照出來自己鼻青臉腫的臉,感到萬分難過。
一位附近的趙國女子,看到秦始皇這般模樣,很是憐愛,就主動上前去安慰他。
秦始皇本就是心理脆弱的時候,就淪陷在了趙國女子的溫柔鄉里,趙國女子通過接觸,了解到了秦始皇有著才華,同樣心中生出仰慕。
秦始皇和趙國女子約定終身,向她承諾今后讓她做皇后。
等秦始皇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王位,就將這位趙國女子接到了身邊,向大臣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出意外得到了激烈的反對。
反對的理由也非常明顯,兩人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別,趙國女子并不能夠給秦始皇帶來大的幫助,還會遭受天下人的非議。
趙國女子聽聞此事,知道兩人之間沒有了可能,為了不讓愛人有所為難,就自殺身亡了。
秦始皇在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常常思念著這位趙國女子。
為了撫平心緒,秦始皇就以趙國女子“阿房女”的稱呼,來建設了一座宮殿,其名阿房宮,是一個讓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后續建設
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相關發展,西安投資2億,建設出來了阿房宮景區。
整體看起來還是相當震撼的,一時間不少游客前來,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讓人遺憾的是,最終這個景點進行了相應的拆除處理。
原因方面是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規劃和其產生了沖突,按理來說這樣大的項目都會報備,不至于產生相應沖突。
根據相關內情披露,項目上報過程中,在國家文物局沒有批示回復的情形下已經破土動工。
另外為了將其建設出來,存在相應的違規建筑,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地方政府存在商業考慮,開放商想要賺錢,百姓想要改善民生,這些想法在最終建設上添了一把火。
不過文物保護還是需要嚴謹審慎,略微“短視”的選擇最終釀就得苦果只能夠自己吞咽。
這個事情告訴了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于文物的保護要更加注重起來,在項目進展上,如何慎重都不為過。
后續建成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是在保護現有遺址原貌的前提下,對于大塊土地利用了起來。
游客能夠進行參觀,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并且當中有相當數目的綠色植被,成為當地的一個“肺”,讓市民每天都能呼吸新鮮空氣。
內里將科技和藝術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全方位訴說了秦文化,是一個世界級別的旅游景點。
保護文物
阿房宮雖然不得見,卻能從《阿房宮賦》中看出來其繁華景象。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東西。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內里存在部分夸大,不少地方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不過感官的描述上仍舊稱得上上佳,大抵阿房宮真的修建完成也不過如此了。
雖然這首詩的主旨是提醒統治者杜絕驕奢淫逸,以人為本,不過算是用華麗詞藻道盡了阿房宮的震撼人心。
《史記·項羽本紀》當中,有著項羽火燒咸陽的相關記載,未提及阿房宮,不過因為《阿房宮賦》,項羽火燒這個觀點深入人心。
經過考古研究相關人員勘查,并未于前殿發現大火灼燒的痕跡,算是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這個觀點。
不過也有專家持有相反意見,覺得可能是勘查的位置不對,因此就否認觀點是不正確的。
2015年,國家文物局將阿房宮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歷史的偉大留存提供相應保護工作。
有這樣一個小成本劇作《逃出大英博物館》,能夠被官媒點名表揚,可見歷史文物維護的重要意義。
只有好好對待現存文物,才不會為失去而扼腕嘆息。
文物上是傳承下來的血脈,是割舍不去的紐帶。
阿房宮的歷史,和秦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要從中吸取到經驗教訓,未來遇到相似的選擇就不會行將踏錯。
現今已經是文物的它,要將其好好保護起來,比起文字還是實際的實物更加直觀,文化就是這樣子一代代薪火相傳。
牢記歷史,才能夠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