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梅#
如果今年不算電影《好東西》話題逆天開掛的話,本來應該是國產最高電影評分《出走的決心》,電影主演詠梅上了許知遠的談話節目《十三邀》。
這位近些年來被大家稱作是最低調影后的詠梅,首次向粉絲和觀眾分享了她原生家庭的痛,談到了自己曾經的出逃和叛逆,談到她如今過去了三十年才和原生家庭和解。而這些過去的傷痛,正是她的搖滾老公,也就是王菲的初戀,欒樹為她撫平的。
最低調影后不修皺紋, 堅持做自己的樣子
各路媒體都非常喜歡叫詠梅“最低調的影后”,還真不是新聞工作者們故意找噱頭來讓大家看,詠梅真的擔得起這個名稱。
詠梅拿下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是中國時隔二十年在歐洲三大獎之一的柏林電影節上拿下獎杯的人。這個獎杯含金量絕對是夠稱的,那可是銀熊獎呀,世界第一梯隊里面的A類獎杯。
原本在中國娛樂圈無名的詠梅,悄么聲來了一手王炸,出口轉內銷一夜之間鋪天蓋地到處都是對詠梅的頌歌。
伴隨著這一聲聲頌歌,我們按理應該看到的現象,就是詠梅緊跟著來的商業代言、更多的曝光和活動,但正如詠梅在采訪當中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選擇那條路,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樣子。該干嘛干嘛,拍雜志也有,出席活動也有,但是堅守自我。比如那一句曠世名言就是她堅守自己的最好證明,請雜志封面拍攝之后不要P掉她臉上的皺紋,那是她辛辛苦苦長出來的。
原生家庭也帶來傷痛,叛逆還要離家出走
這次和許知遠的聊天重點,就是詠梅本人對童年的回憶和人生自己掌握之后對童年的修復。
原來詠梅也曾經有過童年時的創傷,有過原生家庭的傷痛。詠梅在單親家庭長大,這一次的聊天透露了自己童年時所經歷過的更多細節。
詠梅成長的那個年代,單親家庭的偏見是不可避免的,加上本身性格就相對來說更敏感,而且內向,走到哪里詠梅都會被說一句:“敗興的孩子?!?/p>
其實詠梅是愛自己的父母的,小孩子是希望能夠擁有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注。 當她無助地走向爸爸家,想要推開門,她害怕了,她不敢,爸爸已經有了另外的家,她聽到里面在歡聲笑語,她覺得自己是個外人。
詠梅說,她知道爸爸是愛他的,她進去爸爸也會開心,但是爸爸從來沒有肯定地讓她隨便來,想怎么來就怎么來。因為此時對于詠梅來說,爸爸已經有了另外的家庭,她就是那個多余的。
再回到詠梅自己家中,和媽媽的相處也不怎么愉快。媽媽是典型的農村婦女重男輕女,一塊蛋糕,大的那個永遠是給哥哥的,女兒只能分到小的一角。爸爸是工程師有人格魅力會彈吉他,喜歡讀書喜歡哲學,媽媽是農村的大老粗,兩個人簡直就是《人生》里面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現實版,走不到一起去是必然的。
就這樣等到了快成年,詠梅開始走上自己的反叛之路,一個人南下。
溫婉氣質是表面現象,丁克養馬最愛搖滾
很多觀眾現階段對于詠梅的印象,好像都是源于《小歡喜》,教科書級別的賢妻良母,溫柔體貼善良,說起話來永遠那么柔柔的,慢悠悠的。
可實際上,溫婉是詠梅的表面現象,她的骨子里充滿了搖滾朋克的反叛精神。不然,又怎么會跟欒樹相愛這么多年?
詠梅對許知遠說,她16、7歲和母親大吵一架就是要故意做給她看,一個人離家出走去了北京闖蕩。這還只是個開始,1987年來到北京,接下來的那幾年正好遇到了北京搖滾精神的最高潮,青年大學生們內心躁動不安的種子,此刻都已經發芽。
她有些暴躁不羈的性格,反而是伴侶欒樹一次次撫平了她。兩個人不是刻意丁克,只是年輕能生的時候不想要,想要的時候卻又要不了,就這樣順其自然,他們兩個成了丁克,但是感情依舊穩固。許知遠對他們兩個的關系有著很精準的一個評價,就命里該是那個人出現,生來他就是你的。
欒樹對于詠梅就是這樣的存在,欒樹放棄音樂開始經營了一家馬廠,這個馬場凝聚了兩個人的心血,中間瀕臨倒閉又起死回生,兩個人到現在都住在北京郊區的這家馬場里,不高興了就策馬揚鞭,人過中年的他們,心中那個搖滾朋克的靈魂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