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印度電影“神作”頻出,尤其是以“反轉”為特點的懸疑片,一枝獨秀,屢屢刷屏——好比2017年的《無所不能》,2018年的《調音師》,2021年的《魅殺》,2022年的《誤殺瞞天記2》,還有今年的《球體》《因果報應》。
這不,高口碑懸疑反轉電影《因果報應》最近還在中國公映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7。
其實《因果報應》是中文意譯而來,原片名很簡單,直譯的話就叫“瑪哈拉賈”,是電影里男主角的名字。
瑪哈拉賈是個普普通通的理發師,曾經,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使他失去了妻子,留下年幼的女兒相依為命。
有一天,瑪哈拉賈跑到家里附近的警察局報案,說是家里遭人搶劫——但他的訴求卻很奇怪——希望警察幫他找回失竊的垃圾桶。
對,你沒聽錯,他想找回來的不是保險箱,而是垃圾桶,一只廉價的、鐵皮垃圾桶,而且這只垃圾桶還有屬于自己的名字,叫“拉希米”。
警察們一聽,300盧比,大概只值25塊人民幣的垃圾桶,這有什么值得找的?!而且還給垃圾桶起名字,男主肯定是瘋了吧?但是接下來,瑪哈拉賈給出的條件又讓他們無法拒絕——他愿意出70萬盧比,相當于大約五六萬元人民幣,懸賞找垃圾桶。
于是這個垃圾桶就像是電影里的“麥高芬”,起到了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作用。麥高芬(macguffin)這個詞最早是希區柯克提出來的,用以形容電影里的神秘目標,在懸疑片里使用再合適不過。
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終于明白,為什么要給垃圾桶起名字,還要費盡力氣找回來——原來當年一輛大卡車突然撞進路邊民宅,瑪哈拉賈的妻女正在民宅里做客,妻子不幸身亡,而一只垃圾桶卻正巧掉下來,倒扣在年幼的女孩身上,救了她一命。
車禍廢墟中幸存的女孩
從此這個垃圾桶被瑪哈拉賈視為救命恩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拉希米”——是印度教里女神的名字,又稱“吉祥天女”。
有錢能使鬼推磨。本來還挺懈怠的警察們,一聽70萬懸賞,紛紛覺得瑪哈拉賈這個人不簡單,說不定是個什么隱藏大富豪。他們倒也沒花力氣去找劫匪和垃圾桶,而是想方設法要來垃圾桶的具體描述,然后去找工匠復制一個——連垃圾桶上的癟塘、磨損都忠實復制下來。
復制品
他們甚至還去找來一個禿頭作為“演員”,想把入室盜竊的罪認下來,從而讓瑪哈拉賈更加相信警方已經破案,找到了垃圾桶,也抓到了罪犯。
禿頭演員
但此時第一個反轉開始了?,敼Z在尋找的,真的是救命的垃圾桶嗎?電影里,有一名警察越來越懷疑他報案的真實動機,而這個疑問一拋出,就像在觀眾心里也投下了一個錨點,隨著劇情的進展,疑惑越來越大,各種反面的佐證也越來越多……瑪哈拉賈到底為什么事報案?
——以下涉及劇透提醒——
殘忍的真相浮出水面,瑪哈拉賈報案不是為了尋找垃圾桶,垃圾桶一直就在女兒床底下。那一晚入室搶劫的犯人顯然不會帶走廉價的垃圾桶,但是他們卻殘酷地傷害了瑪哈拉賈的女兒,不僅性侵了她,還施以暴打。瑪哈拉賈想要為女兒找出兇手,但他非常明白,在這樣一個強奸案高發、立案困難、破案率低且即使抓到兇手也很難入刑的國度,他唯有“劍走偏鋒”,以毒攻毒,以70萬的懸賞吸引貪婪的警察。
唯一看清真相的警察
電影里的這個禿頭演員演得非常好——因為觀眾逐漸發現,原來他不僅是警方請的“演員”,還好巧不巧正是當晚的兇犯。也就是說,弄假成真了。于是這個演員不僅要演出“假冒兇手”的感覺,還要演出“其實我就是真兇”和“掩飾我就是真兇”的多重心態。這演技不給個最佳男配都說不過去。
電影里有一個細節非常妙:禿頭在瑪哈拉賈家里“模擬”當晚犯罪經過,當他描述自己毆打瑪哈拉賈的過程時,他的手卻擺在瑪哈拉賈的腰部——瑪哈拉賈比他高出不少,他理應把手放在他的肩部,為什么位置下移了?因為當晚他傷害的根本不是瑪哈拉賈,而是個子矮上很多的、瑪哈拉賈的女兒。
經歷過這場“假冒兇手就是真兇”的鬧劇,瑪哈拉賈終于完全搞明白了當日發生的事件始末。但是他仍然不明白,兇手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受人所雇行兇,買兇的那個人,跟自己有什么深仇大恨?為什么要對自己的女兒下狠手呢?
由于電影采用了非線性敘事,真相就如同抽絲剝繭一般,慢慢拼湊出完整的線索。這讓人想起了此前的印度“神作”《誤殺瞞天記》,來來回回就是那句“二號去聽經,晚上住旅店,三號去餐廳,然后看電影”,初時不明其深意,再回看卻是恍然大悟。
如同拼圖一般湊齊所有線索之后,觀眾以為自己找到了謎底——當年瑪哈拉賈在理發店里,偶然聽到了罪犯搶劫殺人的經過,隨后罪犯在自己家里被捕,妻離女散,同伙當場被槍斃,自己坐牢十幾年……這個罪犯在被帶走的時候看到瑪哈拉賈正在自己家門口,以為是他報的案,于是懷恨在心,出獄后就對其瘋狂報復。
男主和罪犯的一次偶遇
罪犯隨后就被警方帶走
“因果報應”,看到這里觀眾心里估計都堵得慌,做個正義公民怎么就攤上了這種事,這種因果誰受得了?
但是先別急,再往下看,就發現這個中文譯名不簡單。原來譯名里也藏著一個誤導與反轉,你以為是瑪哈拉賈遭到因果報應?其實不然。遭到因果報應的反而是罪犯本人。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這報應來得太快太厲害,甚至讓窮兇極惡的罪犯都承受不了。
電影的結局是淌著血的、無比殘酷的報應。這里就不多劇透了。
可能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女性遭到性侵卻無法伸張正義的案件吧,印度電影這些年來沒有少拍“復仇”題材,尤其是女性遭到暴力后,身邊親人的復仇。此前就有改編自真實案件(德里黑公交事件)的《一個母親的復仇》,也曾在中國公映,由寶萊塢著名女星希里黛玉主演。給觀眾的感覺是:正義到達不了的地方,還有媽媽。
《一個母親的復仇》
而《因果報應》給人的感覺又是:一個父親的復仇,正義到達不了的地方,還有爸爸——瑪哈拉賈(Maharaja)在印地語中意為“偉大的君王”。?
《因果報應》
電影里有這么多無畏果敢的英雄父母,在折射出社會困局的同時,或許也是對人心的一種撫慰吧。電影不解決問題,電影只是提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因果報應》并未消費“女孩遭遇性侵”這類案件,不像很多同類題材電影里,會出現男凝視角,會反復播放女性遭遇性侵的畫面,《因果報應》對此點到即止,絕無嘩眾取寵。在電影結尾,還特地安排了女孩出場,消除“性侵羞辱”——這往往給女性帶來比性侵更長時間的二次傷害。
在性侵案中可恥的應該是罪犯而不是被害者
這句臺詞,也可以看作是電影主創送給現實生活中很多有同類遭遇女性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