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的女兒分為兩等,一個是和碩公主,另一個是固倫公主。
一般情況下,只有皇后生的女兒才有資格被封為固倫公主。皇后生的女兒那可是嫡出的寶貝疙瘩,地位自然不一般。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就比如說乾隆皇帝的十公主,那可是乾隆老來得女,寶貝得不行。乾隆對這個小女兒那真是寵愛有加,最后直接給封了個固倫和孝公主。這十公主后來還下嫁給了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固倫和孝公主幼年
固倫和孝公主老年
壽臧和碩公主
咱把時間撥回到清朝前身后金初年。那時候,國君(也就是大汗)、貝勒的女兒,甚至一些還沒出嫁的婦女,都被稱作格格。這沒有什么固定的標準。就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叫東果格格,次女叫嫩哲格格。那時候的格格,可不像后來那樣等級分明,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稱呼。
清朝格格真實照片
等到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后,在崇德元年,也就是 1636 年,開始學習明朝的制度。
從這時候起,皇帝的女兒正式被稱為公主,皇帝的姐妹,被稱作長公主;姑母,則叫大長公主。而且還規定皇后生的女兒叫固倫公主,妃子生的女兒以及皇后的養女,就叫和碩公主。這么一來,格格這個稱呼就專門用來指王公貴胄之女了。比如說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她是孝端文皇后所生,一開始封的是固倫長公主,后來還改過好幾次名字,先是永寧長公主,又變成了溫莊長公主。從這里就能看出來,現在那些影視劇中把皇帝的女兒都稱作格格,那是不準確的!要是真回到清朝,絕對不能亂叫。
溥儀小妹清朝最后一位公主“愛新覺羅·韞歡”
順治十七年的時候,格格又被分為了五等。這等級一劃分,就更清楚了。
第一等:親王的女兒,稱為和碩格格,漢名,就是郡主;
第二等:世子及郡王的女兒,叫多羅格格,漢名是縣主;
第三等:多羅貝勒的女兒,也叫多羅格格,漢名是郡君;
第四等:貝子的女兒,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第五等:鎮國公、輔國公的女兒,就稱格格,漢名鄉君;
清朝格格
除此之外,公以下的女兒,都稱作宗女。
這格格的稱呼,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歷)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都加封為公主了。第三女是孝賢純皇后生的,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是純惠皇貴妃蘇氏生的,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是孝儀純皇后生的,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也是孝儀純皇后生的,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是妃汪氏生的,封固倫和孝公主。這十公主可是很特別,她是乾隆六十五歲的時候生的,乾隆皇帝對她那是百般寵愛。本來按規矩她應該封為和碩公主,可乾隆皇帝就是破例把她封為了固倫公主。乾隆皇帝還收養了他弟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后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這些事例就能看出來,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都叫公主。不過,公主的家人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也可以按照她的排行來叫她 “格格”,比如 “大格格”“十格格” 。這樣聽起來很親切,就像現在我們家里人叫小名一樣。
清朝格格
公主格格們的生活、煩惱
公主們穿著華麗的服飾,戴著精美的首飾,享受著各種奢華的待遇。但是,她們也有自己的煩惱和無奈。她們的婚姻往往是為了政治利益而聯姻,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愛人。她們在封建帝制約束著自己的生活,一些公主還因為時代的不同而過上了悲劇般的人生。而且,宮廷里的規矩繁多,她們也不能像普通百姓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同時,公主和格格們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們不僅要學習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還要學習禮儀規范、女紅刺繡等。這些教育能讓她們變得更加優雅、聰慧,也為她們日后的生活打下基礎。
上一篇:快樂星球多面體